近日,平潭一中2025年科技文化體育藝術節暨第56屆運動會在嵐城校區啟幕。這場打破單一競技模式的活動,將科技、體育、文化、藝術有機融合,為師生帶來了兼具觀賞性與教育意義的校園體驗。眼下,平潭各中小學秋季運動會陸續舉行,從中學到小學,從競技賽場到日常課堂,體育正從“附加項”變為學生全面成長的“必修課”。
課程體系化激活育人新篇
在平潭一中嵐城校區的田徑賽場上,運動員們奮勇爭先、突破自我,多項校運會紀錄被成功刷新;科技展演環節,無人機群凌空而起,以靈動舞姿勾勒出科技與藝術交融的生動畫卷,生動詮釋了學校“五育協同”的育人理念。
“以前總覺得運動既費時間又耗精力,是學習之外的負擔。當看到身邊常感冒的同學因堅持運動變得體魄強健后,我才意識到運動的價值。現在我也主動加入運動隊伍,不僅身體變好了,學習狀態也更飽滿了。”平潭一中學生方文健說。
平潭一中學生高雯琳有著更深的感悟:“體育運動不只是提升體能、應對體測,更傳遞規則意識、團隊協作精神和抗挫折能力,是培養完整人格的重要載體。”她期待學校增設更多趣味運動項目,讓更多同學參與其中,學到受益終身的運動技能和健康理念。
這些改變,源于平潭一中對體育教學碎片化難題的破解。據該校老師王嚇清介紹,學校構建了“課程—活動—競賽”一體化體育育人體系:日常體育課注重基礎夯實與系統訓練,運動會前開設專項訓練課程;將賽事元素融入課堂,通過班級對抗賽、技能挑戰賽提升學生實戰能力。“運動會作為教學成果展示平臺,項目設置與課程內容緊密銜接,再加上常態化的班級賽、年級賽,形成了班班有比賽、人人都參與的氛圍,真正實現以賽促教、以賽促學。”
運動生活化點亮成長日常
體育育人不僅覆蓋中學,平潭各小學也在積極探索體育育人的特色路徑。在平潭澳前中心小學,體育教育融入校園生活的方方面面:學校嚴格落實“開足開齊體育課”要求,利用大課間、小課間設置趣味運動區域,讓學生隨時隨地能動起來;每周一、二、四下午的課后服務時間,羽毛球、籃球、足球、棒壘球、乒乓球等多樣化體育課程供學生自主選擇;周末,校籃球隊、棒球隊的專項訓練如期開展,為有特長的學生搭建起提升技能、展現自我的平臺。定期舉辦的體育節,更讓每個孩子都能站上賽場,感受運動的快樂。
“參加棒球訓練后,我的身體素質明顯變好,也更有毅力了。訓練中遇到難題時,隊員們會一起討論、克服,這種堅持的精神也被用到了學習上。我明白不管是運動還是學習,只有付出足夠汗水,才能收獲想要的成果。”平潭澳前中心小學學生薛翌鑫說。
平潭澳前中心小學教師郭茂林表示,學校高度重視體育育人價值,通過多樣化活動和專業訓練,不僅提升了學生運動能力,還培養了他們的規則意識、協作精神和堅韌意志。“我們選拔優秀學生組建校隊,參加省、區各級比賽,讓學生在更高平臺上歷練成長。事實證明,長期堅持體育鍛煉的孩子,在學習上更能吃苦耐勞、規范自律,體育已經成為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重要助力。”
發展多元化拓寬未來賽道
近年來,實驗區以“引入專業賽事賦能、深化特色項目課程、創新課間體育活動”為核心抓手,深耕體教融合育人路徑,構建起覆蓋籃球、足球、棒壘球、陸地冰壺等多領域的多元化體育育人體系。各校通過打造層級化競賽平臺、深化跨區域交流聯動,既有效提升學生身體素質與運動技能,更拓寬鄉村兒童成長視野與發展路徑。
截至目前,實驗區多所學校獲評省級體育傳統特色校,20所學校成為閩臺棒壘球聯動學校;部分學校更榮獲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特色學校、生態冰壺體育運動項目學校、中國棒壘球推廣學校等榮譽。從校園賽場到成長日常,體育正為平潭青少年的全面發展注入強勁動力,讓“五育并舉”在校園落地生根、開花結果。(作者:林小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