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糧站地道內景。 李娜 攝

圖為地道入口。 李娜 攝
記者26日從福建寧德市蕉城區委宣傳部獲悉,蕉城區八都鎮鎮區發現兩處抗戰時期的地道遺址,其中一處地道目前尚未清理。
這兩處地道遺址,一處位于八都鎮糧站,該地道寬1.5米、高2米,總長40米,成T字型,有三個出口;另一處地道遺址位于八都鎮八都村后門山,目前該地道尚未清理。
村民吳澤湊介紹,聽老一輩人說該地道是抗戰時期為了躲避日機轟炸,保護糧食不被掠奪而開鑿出來的一個集防御和儲備為一體的地道。

圖為糧站地道上方。 李娜 攝

圖為地道出口。 李娜 攝
寧德市是一塊紅色的土地,包括蕉城區在內的多個縣(市、區),是福建省重點革命老區,是中國工農紅軍閩東獨立師、新四軍3支隊6團的發源地,葉飛、阮英平、范式人等老一輩革命家曾經在此領導閩東革命活動。
也因此,寧德市留下了不少抗戰遺址。就在今年8月,蕉城區霍童鎮桃花溪村、里后山村一帶山頭發現綿延近3公里的抗戰時期壕溝。
已開辟整理出的戰壕遺址,最深處約2.5米、寬約0.5至0.8米,根據山體走勢依山挖掘,其中處于道路交叉位置的戰壕,每隔1米左右可見深約1.6米、直徑約0.5米的圓形散兵坑,并且多處設有伏擊點,輪廓依然清晰。
據介紹,1934年閩東獨立師師部在桃花溪成立,1935年為后方保障組織軍民開挖戰壕。1937年正處國共合作時期,三都等地已被日軍占領,當年這里地處交通要塞,前往洋中、九都、霍童等鄉鎮都需經過此處。為了防止日軍繼續進攻,便在此挖掘防御性戰壕,當地的村民都自發地參與挖戰壕,歷時2年左右,為國共合作抗日作出貢獻。
蕉城區黨史研究室工作人員多次前往戰壕遺址實地勘察,根據黨史研究室收集的相關材料,結合實地勘察戰壕遺址的情況,初步認為此處戰壕遺址是抗戰時期修筑的抗日防御工事。(李娜 葉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