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1941年參軍,是個步兵,在日軍侵占區抗擊日本鬼子……”日前,94歲的黃炎興老人回憶起當年的抗戰經歷,仍激動不已。
黃炎興出生于上杭縣通賢鎮通賢村,20歲時頂替姐夫去當兵,獲得幾塊大洋補貼家用。入伍時,他被編入國民黨20軍新編20師第59團二營4連,從龍巖出發到湖南,最后部隊駐扎在株洲。
“當時湖南長沙已被日軍占領,戰時部隊生活艱苦,經常吃不飽。”日軍蹂躪下的慘象讓黃炎興噓唏不已。“我們營長叫丁紹成,江西贛南人,也是客家人,我們談得來。”黃炎興說,他鄉遇“故知”成為他腦海中一抹溫暖的記憶。他們經常與占領長沙的日本鬼子戰斗。
黃炎興入伍當兵一年多后被調到機槍一連,使用的重機槍槍身如碗口粗,射擊時要加水冷卻,大家都叫它“水機關”。每挺重機槍配備三名戰士,黃炎興負責填彈。在機槍連當了一年兵后,黃炎興又被調到營部,成為一名通訊員,直至抗戰勝利。
內戰爆發后,黃炎興所屬的國民黨部隊起義參加解放軍。1947年,黃炎興當上步兵班長,在解放山東萊陽縣縣城的戰斗中,左肩骨被子彈打斷,左手失去勞動能力。1951年,黃炎興回到家鄉。回鄉后,他成為生產隊會計。(通訊員 林斯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