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微信朋友圈對于今天不少市民來說,已經成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隨之而來的微信謠言,也正在朋友圈中大肆興風作浪。為此,閩西新聞網對近期出現的網絡謠言進行梳理,以幫助大家提高鑒別謠言的能力,做到不信謠,不傳謠。
常見網絡謠言類型
謠言一:偷搶孩子類
●6月初,一條微信在朋友圈瘋狂轉發,稱一名40多歲的女人騎著摩托車在龍巖師范附屬小學附近強拉小學生。
●7月初,又出現一條“龍巖市南城今天搶小孩沒搶走,把孩子母親捅了一刀,看見這車的注意了,真事,車牌號冀D S6005。趕緊散播……”
謠言二:虛假養生類
●沐浴液中含有一種叫Paraben的防腐劑,長期使用恐誘發乳腺癌;微波爐加熱的食物會產生致癌物質
●晚上8點后進食就會導致肥胖,睡前3小時不能吃東西,否則會導致脂肪堆積、胃病等
謠言三:騙取關注類
●朋友在步行街撿到一個錢包,里面有身份證王海燕,卡10多張,現金1000左右,動車票一張,車票是后天的。大家幫忙擴散……
●朋友撿到一張高考準考證,誰認識通知下,別耽誤了高考大事。白婭倩,考點一中……
造謠傳謠者內心獨白
造謠者:是為了騙取粉絲、引起社會關注、賺取流量、制造社會恐慌等
傳謠者:都是發生在身邊的事情,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
如何辨別微信謠言
據新羅警方相關負責人介紹:
一是要學會理性判斷,不要盲目、不假思索地隨意轉發,可先在網上搜索一下,看看其他城市有無這樣一模一樣的案例。
二是要及時關注當地官方及主流媒體發布的權威信息,通過官方渠道了解事情的真相,不盲目輕信來自非官方渠道的信息,以免讓自己陷入恐慌。
三是提醒廣大市民,如果遇到孩子真的失蹤了,要在第一時間報警,尋求警方的幫助。
有意傳謠將被罰
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法》的規定,散布謠言,謊報險情、疫情、警情或者以其他方法故意擾亂公共秩序的,揚言實施放火、爆炸、投放危險物質擾亂公共秩序的,處5日以上10日以下拘留,并處500元以下罰款;情節較輕的,處5日以下拘留或者500元以下罰款。
如果散布謠言等情節嚴重構成犯罪的,要依據我國刑法的規定追究其刑事責任。(劉耿劍 采寫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