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讓“大道理”聽上去“入耳”“中聽”“走心”?
龍巖市委宣傳部大力創新,從今年年初開始,在各縣(市、區)建立業余講師團,聘請業余講師327人。這些業余講師大多是來自基層的老藝人、老文化工作者等老文化人,他們用老百姓的話講老百姓的事,通過“小角度”講清“大道理”,用“身邊事”講實“硬道理”,用“新角度”講透“老道理”,用“土教材”講活“新道理”的宣講方式,廣泛宣講中國夢、客家優秀傳統文化、閩西紅色文化,被群眾親切地稱為“百姓講師”。
草根視角,打造“走心宣講”
“唱起山歌喜洋洋,排頭村里來了宣講團,為了實現中國夢,龍巖山歌要發揚。”在一陣悠長而悅耳的山歌聲中,龍巖山歌老藝人郭金香老人快步走上臺前。

郭金香在宣講前精心排練
“中國夢,是我們中國人的共同夢想,中國夢里,也有我個人的夢想,我的夢想很簡單,就是把龍巖山歌唱出去、傳下去,讓全世界的人都知道龍巖山歌,讓一代代的龍巖人都熱愛山歌。”一上臺,郭金香老人便向聽眾娓娓訴說著自己的成長史與奮斗史。老人的演講,時而動情,時而平淡,時而引人沉思,時而引人會心一笑。
“有人說:‘郭金香,你唱山歌真是無孔不入啊!’今天,我還要在這里‘無孔不入’一下,愿意學的人,請跟我來。”全場笑聲響起,一時間,禮堂里熱鬧起來,大家跟著她,用當地方言吟唱起了那一段段熟悉的旋律。
“大嬸,您一定要堅強,有各級黨委政府的支持和大家的幫助,很快就會有新家園的……”12日,連城縣委業余講師團成員小黃深入受災嚴重的蓮峰鎮南前村倒房戶錢大媽家中,幫她化解心靈創傷,樹立重建家園的信心。
連城“7·22”特大洪災發生后,連城縣委業余講師團第一時間組織縣網友協會志愿者、大學生“村官”、鄉鎮醫生、司法干警等成立災后重建宣傳服務小分隊,分組分片深入受災嚴重的鄉村、社區,通過現場咨詢、個別答疑、把脈問診等形式,宣講抗洪救災典型事跡和災后防疫、農業生產自救知識等,倡導互幫互助精神,引導受災群眾不等不靠,積極面對困難,盡早走出災害陰霾,重建家園。
“百姓講、講百姓、百姓聽”,是龍巖市理論宣講進基層的創新。市委宣傳部和各縣(市、區)委宣傳部組織的業余講師團,聘請“百姓講師”327人,擔當鄉土理論政策宣講員。“百姓講師”們都是從各個縣(市、區)經過層層選拔出來的“草根明星”,他們來自各行各業,能說會道,才藝出眾,深受老百姓喜愛。
“我們講的是老百姓的‘土話’,說的是老百姓的故事,所以老百姓聽得懂、喜歡聽。”連城縣“百姓講師”吳美熙說。
百姓故事,老百姓愛聽
在“百姓講師團”的宣講中,宣講團成員用鮮活生動的事例、簡潔質樸的語言,看變化、談夢想。他們的宣講極富感染力,讓聽眾入耳、入腦、入心,受到聽眾的熱烈歡迎。
“17年的艱辛、17年的努力、17年的付出,我真切地體會到:家庭幸福靠的不是花前月下的卿卿我我,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一種責任、一份奉獻。未來的道路還很漫長,我將繼續奉獻我的愛,與丈夫一道,笑對生活中的風風雨雨,笑迎未來的美好生活!”臺上,沈冬紅始終保持著微笑,堅毅的目光中,流露出這個弱小女子的樂觀與不屈。臺下,許多聽眾默默抹去臉上的淚水。

沈冬紅作“愛的堅守”主題宣講
臺上傾情講述,臺下熱淚沾襟。“百姓宣講團”成員之一、省第二屆孝老愛親道德模范、“中國好人榜”好人、永興社區居民沈冬紅日前在龍巖人民醫院學術廳,含淚講述了她對癱瘓丈夫不離不棄的感人故事,為醫務人員作了“愛的堅守”主題宣講。
“沈冬紅說得對,愛不僅僅是甜蜜,更多的是一種責任、一種付出、一種無怨無悔的奉獻與擔當!”一位聽完宣講的90后女大學生感慨地說,過去總認為先進人物離我們很遠,聽了今天的宣講,讓我們感到先進人物其實就在我們身邊。
目前,各縣(市、區)委業余講師團正根據自己的特點和優勢開展形式多樣、內容豐富多彩的各類宣講活動。如:新羅區委業余講師團組成百姓宣講團,開展“愛的堅守”主題巡回宣講活動,已在基層宣講20場次;武平縣委業余講師團組織“家文化進鄉村”主題宣講團,分赴9個鄉鎮開展巡回宣講;上杭豐稔片區分團運用李氏大宗祠資源開展《李氏大宗祠的宗祠文化》專題宣講;漳平永福片區分團運用臺灣農民創業園資源開展“海峽兩岸經濟文化交流”主題宣講等。

武平縣“百姓講師團”送課下鄉

永定區聘請土樓樓主林日耕對游客進行“微宣講”。
新羅區委講師團副團長陳金娥說,“百姓講師團”讓聽講的干部群眾“坐得住、聽得懂、記得牢、用得上”。
截至10月份,全市“百姓講師團”經過半年的實踐,組織開展了126場次的宣講活動,受眾1.6萬余人,每場爆滿,在歡笑和感動中,臺上臺下的參與者都受益匪淺。臺上,“百姓講師團”收獲了掌聲和認可;臺下,聽眾們沉淀了內心,堅定了夢想。
形成特色,讓群眾參與漸成常態
“讓‘百姓講師’用百姓自己的語言,把親歷、親為、親聞的具有典型性的故事和感受,講給普通百姓聽。”龍巖市委常委、宣傳部長王金福說,“雖然‘百姓講師’在宣講技巧上并不嫻熟,但是他們靠真情實感打動人。百姓宣講不是英模事跡報告會,不是經驗交流會,更不是文藝表演,而是把話筒交給老百姓,讓百姓用自己的體會傳播正能量。”
為了讓草根百姓聽到用他們自己的語言傳遞的時代正能量,龍巖市委宣傳部把目光聚焦于基層、鄉村和百姓,在“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上下功夫,創新思維,開拓思路,在全市范圍內以創建業余講師團隊為重要推手,以開展基層宣講活動為有效平臺,積極探索理論宣講大眾化新模式。
經過半年多的探索實踐,龍巖市逐步形成了“四個結合”宣講模式:一是專業講師與業余講師相結合,二是骨干講師與臨時講師相結合,三是菜單點題宣講與即時主題宣講相結合,四是面上巡回宣講與定點常年宣講相結合,初步形成一個“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立體宣講網絡,使宣講活動真正做到了接地氣。
身為“百姓講師”的新羅區西安社區黨總支書記章聯生說,這種“百姓講、講百姓、百姓聽”的宣講形式,“變‘大報告’為‘小課堂’,將深奧的理論‘翻譯’過來,很適合基層宣傳工作”。(本報記者 黃如飛 通訊員 溫連光 鐘茂富 黃水林 盧基瑩 文/圖)
【記者點評】
龍巖市創新基層理論宣講模式,將群眾中的優秀人才聚集起來,組建“百姓講師團”,開展“百姓講師”巡講行動,對群眾進行“傳幫帶”,普及政策理論、傳遞社會正能量,實實在在把理論宣傳落實到基層。
自家人說自家事,“百姓講師”講自己做的,做自己講的,有可比性和針對性,能有效激發群眾的共鳴,進而思進求變;百姓講師一般是群眾中的“能人”或“領頭雁”,能夠發揮“能人”效應,群眾眼見為實、信得過,做有標桿、學有樣板;“百姓講師”熟悉村情民意,通過將自身經驗與黨的路線方針政策相結合,采取專題講、穿插講、平時講的方式,有利于筑牢群眾的思想防線和鞏固黨的執政根基。因此,這樣的創新之舉值得點贊!(本報記者 黃如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