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上樓風生水起 定制廠房悄然興起
福州,讓“摩天工廠”構想照進現實

福興光電智創產業園1號樓正在進行樁基礎施工。(福州工業園區集團供圖)
福州“工業上樓”實踐躋身全國典型案例后,其升級版本——“定制化廠房”已悄然落地,為園區發展注入新動能。在福興經濟開發區,福建華科光電有限公司定制的福興光電智創產業園1號樓正在進行樁基礎施工。
日前,華科光電與園區建設方福州工業園區集團、福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晉安區國投集團簽訂廠房租賃及定制廠房建筑方案確認表,使其成為晉安區首個“名花有主”的定制化“工業上樓”項目。
精準定制
為企業算好“快省”賬
此次華科光電采取整租模式,打造專屬的獨棟廠房。企業負責人表示,為確保廠房精準契合生產需求,福興經濟開發區牽頭,組織企業與福州工業園區集團、運營方進行了3個月的溝通,最終敲定了量身打造的建筑方案。方案細致到內部格局、裝修工藝材料及機電配套,旨在為后續生產鋪平道路。
3個月里,企業技術骨干、園區服務團隊和建設方的工程師圍坐在一起,展開多輪溝通——根據定制要求,廠房層高設定為4.5米至6.5米,荷載需滿足500千克/平方米—2000千克/平方米,電力總容量為8000千伏安,充分滿足設備與生產線的需求。樓內還依據生產動線規劃了垂直交通,配備4部工業貨梯、5部客梯,并專設吊裝口,保障設備與貨物高效流轉。
“‘早期介入’和‘強干預’,是定制廠房與標準廠房的核心區別。”福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表示,定制化會帶來園區建造成本的微增,但企業因此免去入駐后“傷筋動骨”的改造,交付后能迅速安裝設備,投產周期顯著縮短,減輕了企業的資產負擔。這“一增一減”,恰是園區“滴灌式”服務最務實的體現。
在全國范圍內,定制廠房尚處在探索實踐階段,這類廠房一般租給使用者5年—10年。對于不愿意持有固定物業的企業來說,既可以減少建設廠房的一次性投資,又能降低短期租賃風險。
對于近期訂單充足的華科光電而言,選擇定制方案,意味著廠房一旦交付就可以馬上安裝生產線,不僅投產更快、投資更小,生產條件也遠勝現有廠房。
“該項目預計2027年6月竣工,我們正在謀劃第一條生產線的入駐。”華科光電負責人表示,盡管多個園區都拋來橄欖枝,但最終讓他們選擇繼續扎根晉安的,正是當地深厚的光電產業土壤與政府精準的“滴灌式”服務。
“掘金”園區
向低效土地要效益
福興大道旁,華科光電使用了20多年的舊廠房已顯陳舊。3層建筑的密度,在如今看來是對寶貴土地資源的“奢侈”占用。
隨著智創產業園的建設,華科光電的搬遷提上日程,舊廠房也將啟動低效地提升改造??梢灶A見,這個地塊將變身產出更高、環境更優的新載體。
在中心城區,產業轉型與土地資源緊張的矛盾日益突出。一邊是“沉睡”的土地,一邊是苦尋載體的優質項目,載體建設成為福興經濟開發區破局的關鍵。
鼓山腳下,3棟廠房拔地而起,那是由晉安區與福州工業園區集團聯手打造的“工業上樓”標桿——已封頂的A2-B光電產業園。該地塊前身是南方建材市場的閑置用地,通過土地收儲再開發,土地容積率從1.7躍升至3.0,總建筑面積從3.4萬平方米擴大至7萬平方米。
該項目將引入福州高意等光電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實現產業集聚和能級提升,力爭實現“一棟樓就是一條鏈”,畝均產值目標瞄準2000萬元,土地集約效能預計可達到傳統廠房的3倍。
“我們定下‘兩個100萬’目標——在已建和在建100萬平方米載體的基礎上,力爭3年內,通過改造提升鎮村老舊廠房及低效企業地塊,再新建100萬平方米載體,并且是適合實體制造業的大開間高標準廠房。”晉安區相關領導說。
“上樓”蔚然成風
定制化又興起
2023年,以A2-B光電產業園為藍本,福州發布首部《工業上樓設計指引》,為全市低效工業用地改革樹立標準。此后,作為都市工業“立體生長”模式,“工業上樓”項目如雨后春筍般涌現。
晉安區已成為“工業上樓”的沃土,共有光電產業園一期、智谷創園一期、閩西南·福州智造e谷等9個“工業上樓”在建項目,總建筑面積53萬平方米。
在倉山區,海峽科創城一期項目建設如火如荼,將為主城區提供22萬平方米的大型都市產業生態集群。其中,A地塊將建設1棟“工業上樓”廠房和3棟智能制造供應鏈廠房,未來將形成以藥械研發與智能制造為主導、藥械與智造展示交易物流為輔的新一代標準產業園;D地塊將建設超大體量“工業上樓”通用廠房項目,共建設24棟通用廠房、1棟生活配套樓,總建筑面積14.5萬平方米。
走進馬尾區,聯東U谷·福州物聯網產業園生動詮釋了“上樓”的效益變革。該地塊原系鉅全金屬地塊,年產值僅3000萬元,通過“存量盤活+產業升級”模式,建設10棟低層定制廠房、4棟高層標準廠房(即“工業上樓”項目),以及1棟綜合樓,總建筑面積9.2萬平方米,將打造集物聯網產業、高端生產制造、電子信息于一體的科技創新及先進制造業集聚區。目前,該產業園已引入30家科創企業,全部達產后,年產值將達30億元,是原來的100倍。
“工業上樓”為何風生水起?根源在于隨著傳統制造業向城外轉移,現有的基礎設施已難以匹配都市型工業的新需求。“退二進三”[即通過縮減工業用地規模(第二產業),轉向發展服務業、商業等第三產業]后,留下的都市型工業對空間載體提出更高要求,倒逼園區突破平面限制“向天要地”,背后是對效率的極致追求。而裝配式建造等綠色智能建造技術的發展,則為高層廠房所需的更強荷載、更高層高、更優環境提供了堅實支撐,最終讓“摩天工廠”的構想照進現實。
對光電、生物醫藥、智能制造等新質生產力而言,“工業上樓”無疑是最適合的載體。如何做好筑巢引鳳這篇大文章?福興經濟開發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認為,訂單式定制廠房會成為“上樓”后的新趨勢。他進一步解釋道,上樓滿足了都市型產業生產需求,能讓一批急于生產的企業快速投產,但定制化是很多企業都有的需求,在當前園區競爭激烈、趨于同質化的情況下,定制化廠房將是開發區未來深耕的方向。(記者 朱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