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雷石化基地航拍圖 陳漢祥 攝
“十四五”這五年,是福建發展歷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
深情牽掛,指引征程。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四五”開局之年、新福建建設十周年的關鍵節點,兩次親臨福建考察,作出重要指示,為新時代新福建發展把脈定向、指路引航,注入了強大動力。
繼往開來,譜寫新篇。時間的如椽巨筆,繪就新時代新福建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的壯美畫卷;奮進的八閩兒女,不斷激發出爭優爭先爭效的昂揚斗志,在改革發展中續寫蝶變華章,用更加生動的實踐書寫新時代的精彩答卷。
五年砥礪奮進,五年碩果盈枝。
“十四五”時期,福建省地區生產總值從2020年的4.37萬億元增長至2024年的5.78萬億元,預計今年將超過6萬億元,接連跨越兩個萬億元臺階;改革開放向縱深突破,產業基礎更加雄厚,各項民生事業提質擴面,生態環境質量保持全國領先,交出了一份厚重亮眼的高質量發展成績單。
更有底氣:經濟大省堅決挑大梁
冬日暖陽下,古雷港區碼頭一派繁忙景象。隨著園區產業鏈持續完善,港口吞吐量節節攀升,多船同泊已成為常態。
2024年,總投資約448億元的中沙古雷乙烯項目和總投資711億元的福建古雷煉化一體化工程二期項目開工。兩大項目先后刷新我省外商投資項目和單體工業項目投資額紀錄,為構建現代化產業體系提供有力支撐。
“圓滿實現‘十四五’發展目標,經濟大省要挑大梁”。黨中央有號令,福建見行動。敢于擔當的底氣,來自不斷增強的實力。
從量變向質變,從追趕向領跑。“十四五”期間,福建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推動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加快產業結構優化升級,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
今年上半年,全省規模以上高技術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6.8%。亮眼數字背后,既有傳統產業的煥新升級,更有新質生產力的破繭生長。
全球最大26兆瓦級海上風電機組成功下線,白羽肉雞新品種“圣澤901”突破國外種源壟斷,國內首款國產九價宮頸癌疫苗成功上市……一連串振奮人心的“首個”“率先”,離不開科技創新與產業創新“雙向奔赴”。
“十四五”期間,福建以體制機制賦能,組建省委科技委,出臺“福建科創20條”等政策舉措,扎實推進國家創新型試點省份和福廈泉自創區建設;以高能級平臺為引擎,重組入列全國重點實驗室13家,省創新實驗室由4家增至8家,轉化科技成果370多項;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更加夯實,國家企業技術中心由63家增至94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省級專精特新中小企業數均實現倍增。
實體產業,是經濟大省實力的根基所在,也是福建高質量發展的優勢所在。
“十四五”期間,福建牢牢守住實體經濟,鞏固傳統產業優勢,大力推動轉型升級,培育壯大戰略性新興產業,前瞻布局未來產業,產業基礎“根深葉茂”,現代化產業體系加快建設。
從零開始,領跑全球,寧德時代是福建新能源產業高質量發展的生動縮影。在龍頭企業帶動下,80余家產業鏈頭部企業集聚寧德,構建起“原材料—電池—新能源汽車—拆解提取原材料”全閉環產業鏈。如今,寧德時代動力電池全球市占率超37%,帶動鋰電產業產值超4000億元。
綱舉目張,千帆競發。以“十四五”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專項規劃為依托,福建著力發展新一代信息技術、高端裝備、新材料、新能源、生物與新醫藥、節能環保、海洋高新等七大新興產業。2024年全省規上工業企業營收居全國第5位,工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產值占規上工業總產值比重從2020年的19.7%躍升至2023年的28.8%,全省萬億級產業集群2025年有望達到5個。
作為數字中國建設思想源頭和實踐起點,福建加快推進數字化全面賦能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全省數字經濟規模從2020年的2.03萬億元躍升至2024年的3.2萬億元,年均增長超12%;數字經濟“獨角獸”“瞪羚”創新企業數量從2020年的89家增長到2025年的350家,年均增長超30%;全省關鍵業務環節全面數字化企業占比超七成,居全國第2位。
藍色引擎“挺進深藍”,“海上福建”動能澎湃。“十四五”期間,福建海洋生產總值穩居全國第3位,遠洋漁業綜合實力位居全國前列;全球單機容量最大海上風電機組持續刷新紀錄,率先形成電動船舶全產業鏈,電動船舶國內市場占有率達40%以上;全省擁有217個港口萬噸級以上泊位,福州、廈門、湄洲灣進入億噸大港行列。
舟大者任重。如今的福建,傳統產業根基穩固、新興產業蓬勃興起、新質生產力如春潮涌動,正以昂揚姿態譜寫高質量發展新篇章。
更加均衡:在協調發展中邁向共富
走進莆田市涵江區鄉村,家門口的小工坊藏著“共富密碼”。
“閩臺農業融合共富工坊”帶動農戶年均增收2.4萬元,“哆頭共富工坊”助力“土特產”從直播間走向廣闊市場……各具特色的就業創業平臺,推動產業扎根鄉村,拓寬農民增收致富渠道。
共富之道,富民為始,均衡為要。
早在2019年底,福建提前一年完成脫貧攻堅任務。進入“十四五”,如何再攀高峰?福建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以縣域為重點統籌推動城鄉融合發展,帶動全省1.4萬多個村全面提升。農業生產高質高效、和美鄉村宜居宜業,具有福建特色的鄉村振興畫卷正在徐徐展開。
城與鄉,在雙向奔赴中迸發生機。五年間,全國首條設計時速350公里跨海高鐵——福廈高鐵建成通車,全省鐵路縣級覆蓋率超91%,所有縣市實現了15分鐘內上高速,100%建制村實現通客車、通郵。打通經濟“大動脈”,鋪就城鄉共富的康莊大道。2024年,福建人均GDP居全國第4位、人均可支配收入居全國第7位,城鄉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優于全國平均水平。
山與海,在相向而行中共享發展機遇。五年間,福建接續念好新時代“山海經”,優化32對縣級結對關系,實施協作項目近1300個;啟動建設廈龍合作區等6個“產業飛地”“科創飛地”;龍巖、三明人均GDP領跑全國革命老區重點城市。2024年,全省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最高與最低的設區市比值為2.05,均衡性水平居經濟大省前列。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福建將70%以上的財政支出用于民生領域,推動各項民生事業提質擴容,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續提升。
“以地市為單位全面推廣福建三明醫改經驗。”今年10月24日,中共中央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和解讀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精神,再次提及三明醫改經驗。
作為三明醫改經驗的策源地,福建持續推進優質醫療資源擴容下沉、均衡布局,8家國家級區域醫療中心投入運行,數量居全國前列,緊密型縣域醫共體實現全覆蓋,基本醫療衛生服務更加公平可及。
面對人口結構轉型帶來的新課題,福建堅持“公共服務跟著人口走”,推動公共服務更加優質均衡。“十四五”期間,全省學齡兒童入學率保持100%,學前教育入園率、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等多項教育指標全國領先;基本養老保險參保率超95%;全民健身設施實現全省村級全覆蓋。
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特征。在厚植城鄉現代化物質基礎的同時,扎實推進城鄉精神文明建設融合發展,方能把鄉村振興這篇文章做得更深更實。
安溪茶鄉的露天戲臺座無虛席,福州西湖畔開展公益演出“周末戲相逢”,屏南村民指尖點播“云端閩劇”,龍巖培田村建起鄉村文化會客廳……五年來,福建著力構建普惠優質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創新打造“八閩書房”等公共文化新空間730余個,持續打響村歌村晚、百姓大舞臺等品牌。優質文化資源暢達基層、潤澤城鄉,讓人民群眾共享高品質生活。
更具活力:與國家戰略同頻共振
從高空俯瞰廈門翔安,一只“白鷺”正在蓄勢待飛——這就是建設中的廈門翔安國際機場。
作為我國“十四五”期間規模最大的新建機場,廈門翔安國際機場于2022年開工建設,計劃今年底基本建成。機場投入使用后,將為福建服務和融入共建“一帶一路”、推進高質量對外開放、加快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建設提供有力支撐。
從改革試驗田到開放最前沿,“十四五”期間,福建聚焦“機制活”,不斷深化具有福建特色的改革,用好用活重大開放平臺,營商環境建設、重點領域改革取得重要成果,經濟社會發展活力更加強勁。
接連創造多個“全國第一”。繼全國首個農業碳匯、海洋碳匯交易平臺上線后,全國首張由海洋與漁業部門備案確認的藍色碳票在福州頒發。項目涉及連江縣安凱鄉奇達村約171公頃藍色海域,折算碳減排量27456噸,估值超過55萬元。
用好改革關鍵一招。五年來,林改、醫改等福建特色品牌歷久彌新,國家生態文明試驗區建設成果豐碩,39項改革舉措向全國推廣,以一域之光為全域添彩。
“高效辦成一件事”“數據最多采一次”改革縱深推進,為企業減免材料超60%;市場化改革持續深化,讓“有形之手”和“無形之手”同向發力……福建以“陽光雨露”滋養民營經濟“參天大樹”,全省營商環境總體滿意率連續四年超85%。
作為改革開放先行省份、“海絲”核心區,福建如何發揮比較優勢,更好服務和融入新發展格局?
沿著串聯起“一帶一路”的交通紐帶看,2022年7月15日,首趟中歐班列(福州)從江陰港站鳴笛啟程。運營三年多來,承運超10億元貨物,其“海鐵聯運創新案例”被聯合國貿發會議列為“發展中國家參與全球化的最佳實踐”,成為共建“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參與全球供應鏈重構的重要支點。
如今,“絲路海運”聯盟成員達353家,自貿試驗區、“海絲”核心區、金磚創新基地、中印尼“兩國雙園”等開放平臺效益凸顯。2024年,全省進出口規模占全國4.54%,穩居全國前列,開放之門越開越大、含金量越來越高。
福建與臺灣一水相連,在對臺工作全局中地位特殊。緊緊抓住黨中央、國務院賦予的重大使命,福建努力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加快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范區。
以通促融,以惠促融,以情促融。福建新設臺企戶數和實際利用臺資金額均居大陸前列,閩臺貿易額累計突破1.5萬億元;首創臺胞職業資格一體化服務模式,海峽論壇、海峽青年節等活動常辦常新,福馬、廈金“同城生活圈”加快構建,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橋梁更加牢固。
一項項改革成果走在全國前列,一個個開放平臺聯通世界,一幕幕生動圖景描繪兩岸融合發展……如今的福建,改革開放“活水奔涌”,高質量發展“春色滿園”。
回望這五年,奮斗的汗水澆灌出豐碩成果;
踏上新征程,奮進的號角激蕩在閩山閩水。
“十五五”時期,是承前啟后、繼往開來的關鍵時期,是夯實基礎、全面發力的關鍵時期,是奮勇爭先、再上臺階的關鍵時期,是新時代新福建建設、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福建實踐的重要階段。只要我們扭住目標不放松,一張藍圖繪到底,不懈努力、接續奮斗,全方位推動高質量發展,就一定能把新福建宏偉藍圖變為美好現實,用更加生動的福建實踐為中國式現代化作出新的貢獻!(福建日報記者 劉必然 鄭雨萱 蘇依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