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福建自貿試驗區迎來設立兩周年。近兩年,福建自貿試驗區以制度創新為核心,為福建省全面深化改革和擴大對外開放探索新途徑、累積新經驗,取得顯著成效。截至今年2月,總體方案186項試驗任務已實施172項,9批225項創新舉措中多達80項為全國首創。其中,“一照一碼”更是成為全國范本。
創新舉措,帶來的是更國際化的投資貿易規則、更標準化的政府服務、更便利化的口岸通關、更市場化的營商環境,這些都讓福建自貿試驗區成為福建省經濟發展最活躍的區域。
數據顯示,從掛牌到2016年底,福建自貿試驗區新增企業48550戶、注冊資本9447.72億元,分別約占全省同期的1/5和1/2,新增企業數和注冊資本分別是掛牌前的3.15倍和4.25倍,增速高于廣東、天津自貿試驗區。
記者走進福建自貿試驗區,探尋深化改革擴大開放的新足跡。
新通道·班列聯結“一帶一路”
一列班列,將福建自貿試驗區與“一帶一路”無縫銜接。
如今,在位于廈門海滄區的中歐(廈門)班列轉關中心,隨時可見集裝箱林立,拖車、叉車、吊車忙碌地穿梭其間進行貨物裝卸。只不過,這些集裝箱并非如以往那樣往東、向海,而是一路向西。
中歐(廈門)班列有限公司常務副總經理邢屹認為,這一全國自貿試驗區開出的首條中歐班列,已成為我國東南沿海連接“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陸上物流大通道。
冠捷顯示科技(廈門)有限公司便是受益者之一。
3月11日,這家企業的25柜貨值331.87萬美元的液晶顯示器“搭乘”班列前往波蘭羅茲。這在班列開行的一年多里,已是常態。而這趟約15天的旅程,成為連接冠捷中國基地和波蘭工廠的快捷通道。
“相比海上運輸,鐵路運輸時間大大縮減,降低了企業的庫存成本,且滿足了電子產品進入定制化時代,企業小批量、高時效的要求。”邢屹說。
去年12月起,中歐(廈門)班列成為全國首條加入中歐“安智貿”項目的鐵路航線,企業輸歐貨物將更快捷、安全。
“貨物經海關放行登上班列,相關信息就已通過數據交換系統傳送到波蘭。也就是說,中國海關查驗過的貨物,波蘭海關原則上不予查驗,這在以前是不可想象的。”冠捷顯示科技總經理劉魯澎說。
目前,中歐(廈門)班列已開通前往位于歐洲的波蘭羅茲、德國紐倫堡、荷蘭蒂爾堡的航線,加上開往中亞的阿拉木圖航線,截至去年底共運行103列。電子產品、高端鞋帽等貨值較高的產品是輸歐“常客”;本就依賴鐵路運輸的中亞,班列帶去了石材、瓷磚、罐頭、蜜柚等福建特色產品。
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鐵路和海鐵聯運,中歐班列將文萊、馬來西亞等東盟國家與中亞五國和歐洲相連接,讓福建省成為絕無僅有的“一帶一路”聯結點。
作為新興物流通道,從一開始的虧損,到如今基本保持營運平衡,邢屹認為,這得益于自貿試驗區推出國際貿易“單一窗口”、“一次申報,一次查驗、全線放行”、拆拼箱業務等一系列舉措。
“隨著班列常態化,將帶動福建企業運用這一通道開展國際產能合作,由此帶來的利潤將遠超通道運營本身。”邢屹說。
眼下,圍繞福建省產業發展,班列的運營方已在羅茲、阿拉木圖等班列目的地建設采購中心,未來中亞五國優質農產品,波蘭、北歐的民生產品和德國的高端汽車零配件都將利用回程班列,源源不斷地輸往福建,乃至我國臺灣、東盟等地。同時,一批國際產能合作基地正在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加緊建設中,如東南燕窩交易中心,將針對東盟,特別是馬來西亞燕窩產品進行區內加工、檢驗檢疫,進而出口歐洲。
新業態·“保稅+”持續釋放紅利
如果告訴你,在福建省將可能誕生像蘇富比一樣知名的拍賣行,你信嗎?
這兩年,借由制度創新造就的更加寬松的投資與貿易環境,一些新業態在福建自貿試驗區紛紛出現,文化保稅交易就是其中之一。
成立于2015年9月的廈門博樂德平臺拍賣有限公司正朝著這樣的目標前行。短短一年多,這家企業已發展成為可提供一站式藝術博覽、藝術金融、藝術交易、藝術倉儲、藝術物流、保稅平臺拍賣等服務的運營平臺。
高速發展的背后,是“保稅+”系列政策的持續發酵。
過去,國外藏家將藝術品送到國內拍賣,要先向海關繳納較大數額的稅金等費用,且進出關手續復雜。采用保稅拍賣,拍品在展示及拍賣環節均處于保稅狀態,待實際成交后根據購買者意愿再選擇繼續保稅保管或繳稅出關。“這大大降低了拍賣企業資金壓力,也讓買家有更多自主權和選擇權。”公司董事長鄧小紅認為,這一方式有利于中國外流藝術品回流。
據鄧小紅透露,他們已成功說服一位國際知名的重量級收藏家,參加今年公司的秋拍,關注度一定不會低。但她也認為,文化拍賣不僅要面對“塔尖的市場”,也應顧及大眾。前不久,公司組織的一場春拍上,近500件拍品全部無底價起拍。無論是上世紀70年代的茅臺,還是2克拉的鉆戒,抑或是祖母綠項鏈,只要按照拍賣流程辦理競投牌,市民都可以“親民價”拍到心儀拍品。
除了“引進來”,博樂德拍賣平臺還積極地“走出去”。據透露,近期他們將組織國內百名當代代表性藝術家,赴多個“一帶一路”沿線國家開辦展覽,并進行項目對接。
鄧小紅堅信,藝術能改變一座城市。“邁阿密海灘巴塞爾藝術展就在十幾年間,給這座城市帶來一個新的建設熱潮。”在她看來,廈門是一個適合發展文化產業的城市,她希望自己從事的這個行業,也能給家鄉帶來更大變化。
“保稅+”催生或壯大的新業態絕不僅僅是文化保稅。
在福州江陰整車進口口岸,福州海關加快實施3個月保稅期政策,突破整車進口落地即征稅的做法,增加了企業資金流動性。目前,福州片區內車企已有80多家。2016年在全國整車進口總體同比下降10%的情況下,福州江陰整車進口逆勢上揚,全年進口整車8311輛,是2015年的2.14倍。
在廈門,廈門海關率先試驗“包修航材區域流轉”創新業務,允許待維修的航材在特定區域內流轉,取代了原有的“境外一日游”做法,至目前流轉航材貨值超3.7億元,為企業節省物流費用超500萬元。2016年,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航空維修產值121.06億元,同比增長24.8%;實現進出口181.27億元,同比增長20.68%,航空維修業保持全國領先。
新引擎·金融創新前景可期
通過飛機保稅租賃業務,廈航成功引入6架波音飛機,涉及資金近20億美元。
“采用這一新模式融資成本更低,能緩解航空公司的購機壓力,還能帶動金融相關產業發展,做大區域經濟總量。”廈門航空有限公司董事長車尚輪說。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金融系副教授陳善昂認為,融資租賃讓注入實體經濟的資金變得更加直接,為企業提供生產設備,既解決了企業的資金難題,也避免了銀行貸款資金進入樓市或虛擬經濟,起到了助力實體經濟發展的作用。
在租賃業發展辦法、融資租賃外匯管理操作規程及飛機租賃的“一事一議”等優惠政策利導下,至去年12月底,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累計引進218家融資租賃企業,廈門已成為全國第三大飛機融資租賃聚集區,而且這股“風”還吹到了船舶、醫療器械等領域。
自貿試驗區建設的核心在于投資貿易便利化,金融改革則被視為發展的新引擎。
福建自貿試驗區掛牌以來,將培育金融機構作為金融業發展的重要載體。至2016年末,區內已設立金融機構157家,比掛牌前增長30.8%;各類準金融機構6100多家,比掛牌前增長358.8%。
隨著自貿試驗區建設漸入佳境,金融創新逐步呈現由少到多、由個別創新到面上推廣、業務流量不斷擴大等積極變化和趨勢——
區內信貸快速增長。平安銀行、民生銀行、國開行、中國銀行等與省政府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將自貿試驗區作為支持重點,給予信貸資源傾斜。僅2016年前10個月就對自貿試驗區發放貸款1112.9億元,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4個百分點。
人民幣跨境使用成效顯著。至2016年末,共辦理人民幣跨境結算1212.39億元,是掛牌前的65.93倍。跨境雙向人民幣資金池業務4.71億元,提高企業資金使用效率。
特別是被國務院確定為兩岸金融合作試點以來,閩臺金融開放創新試點步伐加快——
對臺跨境人民幣清算結算規模持續擴大。跨海峽人民幣結算代理清算群已成為兩岸金融機構開展結算、清算、融資、擔保等綜合性金融服務合作的重要渠道;
對臺跨境人民幣貸款試點獨占鰲頭。22家企業辦理跨境人民幣貸款4.88億元,占全國試點業務總量的85%以上;
全國首創兩岸征信查詢互通系統。平潭、福州等地成功開通臺企臺胞在臺灣地區的信用報告查詢業務,已查詢臺企臺胞信用報告69筆,發放貸款4173萬元;
兩岸資本市場合作實現破冰。金圓集團聯合臺灣藍濤亞洲集團發起3億元的股權投資基金,海峽股權交易中心已為臺資企業融資21億元……
“下一階段,我們除繼續積極爭取金融政策落地外,還將著力推動金融服務實體經濟,提高自貿試驗區金融政策滲透率。尤其是做好臺企融資文章,推動臺企上市融資、再融資,或到新三板交易,引導省內產業基金加大對臺企投資力度,為臺企融資提供增信服務等。”省自貿辦金融專題組有關人士表示。(記者 林侃 鄭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