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10年,福建省就率先在全國實行環保“一崗雙責”,提出“誰主管、誰負責,管行業必須管環保”。2016年全省兩會期間,省委書記、省長與9市1區黨政領導分別簽署《2016年度黨政領導生態環境保護目標責任書》,意味著各地黨政“一把手”都要和生態文明、環境保護的階段性任務綁在一起。
如何才能發揮黨政同責的效力,福建給出的答案是:構建立體大生態環保督察格局。從2016年起,福建每兩年將對各地進行一次督察,督察結果作為黨政領導干部任免的重要依據。
2016年7月起,福建省委省政府環境保護督察組在龍巖、泉州、寧德啟動首輪環保督察行動,目前3市已辦結環境舉報問題506件,共查處289家違法企業。其中,行政處罰146件,罰款527萬元,移送公安行政拘留18人。龍巖首批已問責17名黨政機關和國有企業責任人。
自2014年起,福建省率先在全國建立季度督查通報制,將各地突出環境污染問題列入省政府季度經濟形勢運行分析暨督查通報會。通報的突出問題由省政府辦公廳分解到各設區市政府研究處理,省政府督查室跟蹤督辦,讓環保不力的地方官員“臉紅冒汗”。
【堅持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加快補齊環境治理短板,著力解決影響生態環境質量最突出的問題,牢牢守住“環境質量只能更好,不能變壞”的底線,持續保持生態環境質量全國領先】
綠水青山,成清新福建的一張“燙金名片”。
今年前9月,全省12條主要河流~水質占比96.5%;9個設區城市空氣質量平均達標天數占比98.2%,比全國338個地級以上城市平均水平高17.9個百分點;森林覆蓋率達65.9%,連續38年保持全國第一,是全國大氣、水、生態全優的省份之一。
省環保廳廳長朱華坦言,盡管福建省環境質量長期保持優良,但仍有短板,當前重要任務就是如何在環境質量高位運行下治理短板。
福建12條大河水質常年為優,養育著一輩輩八閩人。福建省敢為天下先,將治水向治本、向源頭、向縱深推進。在全國率先出臺地方版“水十條”后,又創新開展小流域整治,提出用5年時間實現小流域水質大變化,全省小流域Ⅲ類以上水質達標率達到90%以上,嚴格考核,獎優罰劣。
曾經“河很寬,水很清”的廈門海滄區過蕓溪畔的東孚鎮,是聞名遐邇的“中國瑪瑙之都”,257家瑪瑙加工廠聚集于此,形成中國最大的瑪瑙加工貿易基地。但其加工過程中產生的廢水、殘渣也成為流域最大的污染源。經過兩年來的小流域治理,如今,徜徉在過蕓溪的岸邊,湛藍的天空下,細長的碧水猶如一條蜿蜒向前的長龍,在郁郁蔥蔥的青草地里時隱時現。白鷺戲水,清澈的水面倒映出沿線的紅磚古厝,清脆的流水聲與岸邊人們此起彼伏的歡聲笑語交織在一起。
為何要在治水上如此不遺余力?“讓百姓喝上放心水,讓村前小溪清水長流,讓老鄉記得住鄉愁,這就是答案。”朱華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