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境合作補短板
7月,福建省晉華存儲器集成電路生產線項目在晉江開工,奏響“中國內存最強音”。
集成電路被喻為國家的工業糧食,然而,長期以來我國集成電路產品卻大量依靠進口。特別是全球存儲器市場高度壟斷,韓國企業占據了七成以上的市場,我國臺灣企業占5%左右,中國大陸存儲芯片產業基本空白,年進口額高達600億美元。
晉華項目首期投資370億元,由福建電子信息集團和泉州、晉江兩級政府共同投建,將與臺聯電合作,打造國內首家具有自主技術及世界級先進制造工藝的存儲器研發制造企業,改變目前存儲芯片100%依賴進口的格局。
在邵玉龍看來,推動福建電子信息產業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轉型,必須“師夷長技以自強”,善于與境內外特別是臺灣優秀企業、優秀團隊合作,實現關鍵產業領域的技術創新和自主發展。
作為閩臺LED、IC、LCD及通信產業對接的責任單位,福建電子信息集團發揮國有資本的牽引帶動作用,抓住臺灣IT產業向大陸轉移的歷史性機遇,與臺灣中華映管、臺灣聯電、臺灣鼎元、臺灣友順、臺灣工研院、中華電信、中華開發金控等企業和機構強強聯合,布局集成電路先進制造和特色工藝領域——
與全球集成電路巨頭臺灣聯華電子合作的全省首條12英寸晶圓生產線,一期設計產能為月產12英寸晶圓5萬片,主攻通信、金融IC卡芯片代工,將填補福建省高端集成電路制造空白;
整合福建省內現有資源,會同臺灣團隊共同開發建設6英寸砷化鎵/氮化鎵特色工藝制造。目前大陸地區所用的4-6英寸砷化鎵芯片仍然依賴進口,項目將導入最尖端的工藝技術與制造設備,搶占市場;
與臺灣中華映管合作建設的莆田華佳彩高新科技面板生產線,將成為全國第一條六代中小尺寸金屬氧氣物面板生產線,已吸引印制電路板、集成芯片等配套項目以及顯示設備的測試、封裝、整機項目等一批上下游企業集聚;
與IBM、臺灣庫柏團隊合作,成立福建星瑞格軟件有限公司,搭建國產數據庫源代碼及技術移轉公共服務平臺,打造Sinoregal國產大型數據庫品牌,改寫福建省沒有基礎軟件開發的歷史。
集團還與日立、本田、愛普生等跨國企業建立了良好的資本與產業的合作關系,并在香港、臺北設立全資子公司,作為國際化的橋頭堡。
資本運作助騰飛
福日電子今年前三季度業績最新出爐,實現凈利潤0.74億元,同比增長879.3%。季報顯示,收入增長主要來源于通信產品與智慧家電項目,主要原因是華為和海外客戶訂單的大幅增長。
2014年12月,福日電子定向增發募資約8億元,收購華為等世界知名通信企業的主流ODM供應商深圳中諾通訊100%股權,成功切入了手機設計、合約制造服務領域。
2008年金融危機之下,福日電子經營環境惡化,業務下滑嚴重,陷入虧損。“在集團投入4.6億元幫助企業完成股權置換、資產重組等一系列動作后,企業才有了再一次起跳的基礎。”福日董事長卞志航說,“2013年以來通過資本市場三次定向增發再融資,企業已成功切換,轉戰LED光電與綠能環保、通信及智慧家電等新興產業,進入爆發式增長階段。”
實施產業發展與資本運作“雙輪驅動”戰略,正是福建電子信息集團實現快速發展的秘訣之一。
資本戰略引領下,旗下星網銳捷在實行股權多元化后迸發出前所未有的創造力,收入、利潤每年以30%以上的速度增長,發展成為市值、品牌價值雙超百億元的國家級創新企業;福日電子2015年實現營業收入61.83億元,同比增長76.08%;閩東電機出讓殼資源變身華映科技,而剝離出來的電機產業資源經投資并購迎來“第二春”,2015年5月在新三板正式掛牌。
“提高資本證券化率,更好地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決定性作用,是當今國企改革的一大突破口。”邵玉龍透露,集團參股企業福光股份、長威科技、阿石創光電等已啟動IPO,控股企業星海通信、瑞達精工及星網銳捷旗下的銳捷網絡、四創軟件也正積極推進新三板掛牌相關工作。
同時,福建電子信息集團還充分發揮產業基金的杠桿作用,牽頭設立總額為40億元的電子信息產業基金和總額為50億元的晉華基金,充分發揮國有資本的牽引和帶動作用,引導重大電子信息產業項目落地,加快布局產業鏈配套項目。此外,集團與臺灣中華開發工業銀行共同設立的華創基金先后投資了福建凱米網絡、創發科技、福建神畫時代等6家優秀企業。星網銳捷也與上海謙石投資公司共同設立了謙石星網O2O產業投資基金用于探索互聯網+產業發展路徑。
成功的資本運作大幅改善了福建電子信息集團的資產質量,提升了集團的整體實力和發展后勁,為福建電子信息產業發展插上騰飛的翅膀。
“十三五”期間,集團將圍繞資產、收入雙超500億元的經營目標,規模化發展集成電路、液晶面板、信息服務、網絡通信,特色化發展電機、PCB、軍工、LED等主業板塊,精細化發展類金融、文創、貿易、置業等輔業板塊,力爭進入中國企業500強、中國電子百強企業前30名,成為IT領域具備一定影響力的區域性龍頭企業。(記者 王永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