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每前進一公里,都有一名福建籍紅軍倒下”。

后田暴動紀念館(資料圖)
福建是中國工農紅軍長征的出發地之一。當年3萬多八閩兒女告別家鄉和親人,踏上了兩萬五千里征途。一路血戰,他們中活著到達陜北的只有約2000人。
先輩的壯舉,令閩人自豪;紅色的傳統,需代代傳承;偉大的長征精神,激勵我們為建設新福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
今年是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9月5日,由福建省委宣傳部和廈大、福建師大聯合主辦的“青年新聞人 重走長征路”大型采訪活動啟動,探尋長征路上可歌可泣的故事,了解紅土地上翻天覆地的歷史巨變。海都報今起刊發采訪團報道,敬請關注。
海都訊 在龍巖市新羅區東肖鎮后田村,一座看似普通的灰瓦白墻小院依山而立,80多年前,這里打響了福建農民武裝暴動的第一槍。如今,戰火硝煙早已遠去,這座院落被賦予新的使命——向后人講述革命先輩的紅色傳奇,見證閩西紅土地發生的巨變。昨日,“青年新聞人 重走長征路”大型聯合采訪團龍巖分隊走進后田暴動紀念館,重溫那段紅色記憶。
“土地革命之先聲”
在后田暴動紀念館背后的大山上,立著“土地革命之先聲”七個紅色大字。一個院落、一個正廳、兩間側倉,紀念館看似普通,卻承載著厚重的歷史。龍巖市博物館館長林震明介紹,1928年3月4日,中共龍巖縣委羅懷盛、郭滴人、鄧子恢等,領導后田農民舉行武裝暴動,打垮了地主武裝“老人會”。后田暴動,打響了福建農民武裝暴動第一槍,在福建革命史乃至中國革命史上具有重要和深遠的意義。
參觀紀念館時,記者注意到,院落的側倉長寬不過數米,看上去像一個普通的農家廚房。然而就是在這里,33歲的革命烈士張溪兜用斧子砍開了倉門,揭開了福建土地革命的序幕。
空缺照片背后的先烈故事
距離后田暴動紀念館不遠,就是鄧子恢紀念館。走進紀念館,采訪團成員們陷入了對鄧子恢等革命先輩的追憶。
1927年冬,鄧子恢任中共龍巖縣委宣傳部長。1928年,他參與領導后田暴動,建立閩西第一支農民游擊隊,開始了創建閩西蘇區的斗爭。一路浴血奮戰,鄧子恢及其家人為革命作出了巨大犧牲。
紀念館中有兩個人的照片一直處于空缺,他們是鄧子恢的第二任妻子黃秀香和侄兒鄧復生。1934年10月,紅軍長征時,鄧子恢的第二任妻子黃秀香生下兒子鄧蘇生后,向會昌方向突圍。在慘烈的會昌突圍戰中,黃秀香不幸負傷,被國民黨軍俘虜后殺害,年僅24歲。鄧復生則在皖南事變中被俘,1942年在赤石大屠殺中壯烈犧牲,年僅19歲。(海都記者 袁麗群 實習生 馬振東 徐欣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