慶元縣安南鄉安隆村,游客正在水中拔河 奚金燕 攝

慶元縣安南鄉安隆村荷塘 徐為民 攝

慶元縣安南鄉安隆村荷塘 范敏姿 攝
中新網麗水7月17日電 “上游污染,下游受害”,曾是浙江省慶元縣安南鄉的真實境遇。安南鄉的母親河——安溪發源于福建省政和縣,由于該縣未實行垃圾集中收集、定點清運措施,使得安南鄉的治水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行政管理有邊界,河流治理無邊界。為喚回一泓碧波,安南鄉主動溝通協調,多次與政和縣聯合開展“五水共治”集中行動,并建立起了長效合作機制,構建浙閩邊界治水“一盤棋”格局。值得一提的是,通過邊界治水,安南鄉“破繭重生”,闖出了一條具有山區印記的致富之路。
構建治水“一盤棋”格局
河水清冽,農舍雅致,村莊整潔……仲夏時節,走進慶元縣安南鄉安隆村,一池波光粼粼、清澈見底的溪水映入眼簾。看著眼前的場景,安隆村黨支部書記劉堅仁感慨萬分,“以前溪兩邊圈地種菜、搭建豬圈、建烘煙房現象嚴重,用臟、亂、差、臭來形容一點都不為過。”
劉堅仁回憶道,從印象中垃圾成片、污水橫流的村子,到如今詩意棲居的桃源景致,“撬動”安隆村“顏值”變化的,正是2014年開始的五水共治。
自五水共治開展以來,慶元縣安南鄉累計投資1000余萬元用于安溪中小河流域治理工程,結合“六邊三化三美”行動,全面拆除了“一溪兩岸”違章搭建和整治了亂堆亂放現象;并投資100多萬元建設了安隆村防洪堤一側長廊、兩岸綠化帶、村入口花壇及綠化帶。“一溪兩岸”美麗風景逐步呈現。
然而在治水過程中,人們發現,安溪的水質特別容易反復,而問題的源頭就在上游。慶元縣安南鄉黨委書記葉其嬌告訴記者,安溪源頭在福建,途經慶元幾個鄉鎮后,又重新流向福建境內,由于地處安溪上游的福建省政和縣嶺腰鄉村民數年來都習慣將生活垃圾往溪里倒,大水一沖就把垃圾帶到了下游,導致安南鄉治水治標不治本。
為了喚回一泓碧波,慶元縣安南鄉主動溝通協調,與福建省政和縣開展協作治水,用一言一行、一舉一動影響上游的福建鄰居。
葉其嬌告訴記者,為了凝聚治水共識,安南鄉主動與嶺腰鄉溝通協調,宣傳浙江開展“五水共治”的政策與力度,同時組織黨員干部下基層廣泛宣傳,深入兩地300多戶農戶家中發放《致村民的一封信》,并通過文化走親活動,把“五水共治”內容植入小品、三句半等節目中,讓邊界群眾知曉“五水共治”政策。
為形成治水合力,慶元縣安南鄉連續三次組織浙閩兩地干部群眾集中清理嶺腰鄉嶺腰村河道陳年垃圾達5噸,通過聯合清河行動,激發村民治水熱情,倒逼協作治水的決心與速度。同時,通過資金幫扶,向嶺腰村捐贈1萬元治水資金和30個垃圾桶,使邊界合力治水走上正軌。
通過上下游聯動治水,安南鄉徹底消滅了黑河、臭河、垃圾河,河道變得愈發清澈,水質全部達標。如今的安南鄉安隆村,河道邊圈養家畜不復存在,水清了、岸綠了,生態環境變得更好了,美麗河道中戲水的人也多了,老百姓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治水帶來的福利。
跨界治水釋放親水紅利
青山無恙,流水煥新顏。借力五水共治,慶元縣安南鄉安隆村實現了“美麗蛻變”,依托村中一條寬42米的寬闊河道,開發了游船、竹筏、漂流等水上項目,并在河沿岸種植了20多畝荷花,鋪設賞荷游步長廊,建成了荷塘觀光園。
村子美了,人氣也越來越高了。每逢盛夏,來自浙江及福建兩地的游客紛至沓來,在避暑的同時醉享好山好水好空氣。
“去年我們成功舉辦了安隆村首屆‘荷塘文化節暨全市美術書法采風活動’和‘金秋錐栗采摘暨農家美食文化節’,兩次活動共吸引了近8000名游客來賞荷、游船、漂流……”劉堅仁笑著說,游客在青山綠水中享受到清涼時光,村子治水則治出了“美麗經濟”。
安隆村村民吳承根原本是“竹海”里的“淘金客”,靠販賣竹筍為生,去年瞅準商機開起了農家樂,一年增收3萬元人民幣。
“過去溪里都堆滿了毛竹,就是一條垃圾河,現在就好看多了,水里的魚也比以前多了。”吳承根笑瞇瞇地告訴記者,眼前的綠水青山已經成了他留住游客的最大“砝碼”,“好幾撥客人去年來了今年還來,早上逛逛荷塘,中午吃吃農家菜,下午玩玩水,別提多喜歡了,這多虧了咱們黨委政府花大氣力治水啊!”
安隆村的逆襲故事只是慶元發力全域旅游下的縮影。在慶元縣委書記杜光旻看來,深藏于群山中的慶元,發展旅游有優勢也有劣勢。“遠,是劣勢;沒有震撼力景點,是劣勢。那么靠什么彌補這個短處?”
杜光旻認為,答案就是“特色影響力”,“慶元要重點思考旅游發展的方向,即以旅游產品的獨特性為主要考慮因素,注重精準營銷、定向營銷、特色營銷。”
梳理出了一本“山水經”,接下來便要“打掃好屋子再請客”。據了解,截至2015年底,慶元縣已完成村莊整治314個、舊村改造41個,整鄉整鎮美麗鄉村建設比率達100%。(記者 奚金燕 實習生 李倩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