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貿易萎縮、我國外貿受到沖擊的情況下,福建外貿依然保持上升態勢。2015年,福建出口同比增長0.7%;2016年1月,出口額同比增長了1.7%。
數據顯示,2015年,全省對海絲沿線和地區的出口額是302.7億美元,同比增長4.9%,增速高于全省出口平均水平4.3個百分點;今年1月,依然保持增長態勢,同比增長9.5%。在閩海絲沿線地區的境外企業有48家,備案投資金額13.7億美元,同比增長2.7倍。
福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和發祥地,在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海絲核心區建設,將對進出口產生巨大的拉動作用,成為福建擴大對外開放的強大引擎。
政策溝通、設施聯通、貿易暢通、資金融通、民心相通,是福建建設海絲核心區的目標。全國兩會上,代表委員們就進一步加強海絲核心區建設,更好融入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紛紛建言獻策。
互聯互通,基礎設施先行
“‘一帶一路’建設要更加重視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正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打造路上經濟走廊和海上合作支點,構建、營建大通關合作機制,建設國際物流大通道。”梁建勇代表表示,要發揮省內沿海港口城市的優勢,完善集疏運體系和口岸通關功能,積極打造福州、廈門、泉州、漳州、莆田、寧德等海上合作支點。同時,要加快樞紐機場的建設。目前廈門翔安機場和福州機場的二期都在報批過程中,此外還開通了往東南亞、澳洲、中東和歐洲的航線。
“鐵路運營里程持續攀升,開通了廈門到成都到歐洲的‘廈蓉歐快鐵’。”梁建勇代表說,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促進了福建區位的競爭力和在“一帶一路”中的影響力。他建議,國家有關部門在民航鐵路港口等基礎設施重大項目、人員出入境等方面,應給予福建更大的傾斜和支持。
經貿往來,產業深度對接
“加快自貿試驗區建設,要大力推進投資、貿易、金融、政府監管等領域的改革創新,促進與海絲沿線國家投資貿易便利化;精心組織在海絲沿線國家舉辦福建商品展,以及福建與印尼、馬來西亞、柬埔寨的雙向投資推介會。”楊益民代表表示,福建與東南亞、中東等國家和地區淵源深厚,友好往來歷史久遠,經貿關系穩固,相互之間的產業互補性很強,要通過加大雙向投資,促進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產業深度對接。
代表們認為,“走出去”既要支持產能的轉移,更要重視商業模式的整合和輸出,正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的要推動裝備、技術、標準服務都“走出去”,打造中國制造的金字品牌。還有代表表示,要進一步拓展和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海洋合作。
郭加迪委員表示,在經濟發展新常態下,支持民營企業“走出去”,是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途徑,也是轉移過剩產能的有效渠道。當前,我國推進“一帶一路”建設,更為我國民營企業“走出去”創造了新機遇。有關調研顯示,民營企業“走出去”面臨政策不明、信息不靈、實力不足、單打獨斗等問題,要加大力度予以解決。
他建議,創新體制機制,用好用活自貿試驗區政策,完善配套政策措施,提高服務效率,成立民營企業境外投資促進中心,建立民企訴求反映的“綠色通道”。同時,政府要大力推進友城建設,以互利共贏為前提,加強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地區的友好交往,引導企業與中國駐外使領館建立有效的溝通聯系機制,提高對外投資的針對性、可靠性和保障性。
人文交流,空間十分廣闊
福建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人文關系密切,現旅居世界各地的閩籍華僑華人達1580萬人,其中約80%集中在東南亞。福建與東南亞等地地緣相近、習俗相似、文化趨同,民間交流量大面廣,無論是“請進來”,還是“走出去”,都有天然的優勢和氛圍。臺灣同胞有80%祖籍福建,閩籍港澳同胞有120多萬。
代表委員們認為,圍繞教育、人才、文化遺產保護等內容,福建與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交流合作的空間十分廣闊。
王亞君委員表示,省僑聯今年將建設“網上絲綢之路”平臺。“我們將依托‘僑聯通’等,瞄準‘十三五’期間通過網上網下密切聯系海外(境外)100個城市、3000個僑團、100萬個僑胞的目標,打造省僑聯系統信息推廣、投融資、綜合性貿易、人文交流等版塊,構筑‘僑資僑智+互聯網’的創新創業體系,服務網上金融、網上貿易與‘一帶一路’戰略的融合發展。”
今年兩會,駱沙鳴委員專門撰寫了《關于建設海上絲綢之路國家藝術公園的建議》,提出:將海上絲綢之路藝術公園·亞洲園列入國家發改委“十三五”規劃建設項目;文化部將其列入文化部直屬事業單位管理;國家發改委、文化部等部委支持其升格為“海上絲綢之路國家藝術公園”,不斷提升其藝術品位,打造泉州、福建乃至中國“一帶一路”建設的重要文化營地和精品項目。
同時,駱沙鳴委員還提交《關于支持泉州建設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的建議》,希望國家有關部委支持泉州建設中國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將其打造成為集中國海絲學術研究、海絲文化展示、海絲文化產業、旅游休閑娛樂等于一體的與海絲相關國家文化交流合作的國際交流展示平臺。(記者 胡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