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閩三月,春潮涌動。2015年4月21日,福建自貿試驗區正式掛牌、揚帆起航。如今不到一年,自貿優勢發力、自貿效應展現,福建交出漂亮成績單。
機制不斷創新、開放持續提升、發展頻出亮點。深謀遠略下,福建以大思路繪就新篇章;融合升級中,福建用大格局贏得新空間。

改革試驗田:機制創新展自貿魅力
十分鐘,一次進出口貨物申報便在福建自貿試驗區廈門片區完成。
“以往年底正是我們物流企業最忙的時候,加班加點是再正常不過的事了。”嘉里大通物流(廈門)有限公司的報關負責人葉雅陽表示,“如今企業報關報檢的流程簡化了,差錯率和費用也降低不少,還節約了人力成本。”申報再提速,得益于福建自貿試驗區的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臺,“一個界面、一次遞單、一點接入、統一管理”模式下,減少了企業30%的重復申報項目,節省了50%的人力資源和貨主每個集裝箱600元的物流成本。
“企業是自貿試驗區的絕對主角,從企業需求出發、以問題導向著眼,福建自貿試驗區向改革要紅利,以制度壘高地。”福建省自貿辦有關負責人介紹,截至目前福建自貿試驗區落地實施創新舉措126項,其中49項屬全國首創。前所未有的機制體制創新,在福建自貿試驗區118平方公里的區域內,接連上演:
著眼簡政放權,三個片區都建立了綜合服務大廳,80%以上的省級行政許可事項已下放自貿試驗區實施,企業辦事基本實現不出區。企業設立全面實行“一表申報、一口受理、一照一碼、一章審批、一日辦結”服務模式,企業設立由29天縮短到最快1天;
聚焦提升服務,福州片區則通過全國首創的“一掌通”3A移動稅務平臺,讓企業無論身處何地都能輕松快捷地處理各類涉稅事項。平潭片區在全國率先實行商事主體名稱“自助查重、自主選用”,使企業足不出戶即可通過網絡查詢和選擇名稱;
推進監管創新,梳理出55個監管風險點、88條防控措施,信用信息共享平臺實時公示失信被執行人,對其聯動懲戒,任職、股權變更和轉讓質押、銀行貸款、招投標等進行了限制。自貿試驗區土地出讓業務全程在線辦理,接受社會公眾查詢和監管……
愛拼才會贏,主動作為的機制改革為福建發展贏得大空間;敢為人先,走在前列的制度創新更為全國提供了可復制可推廣的范本——2015年10月1日,福建自貿試驗區“一照一碼”登記制度在全國推廣實施;國際貿易“單一窗口”、平潭投資體制改革“四個一”入選全國自貿試驗區最佳實踐案例;福州片區簡化ECFA及CEPA原產地證書提交需求和放寬海運貨物直接運輸判定標準的兩項做法,被海關總署復制推廣到四個自貿試驗區;截至目前,福建自貿試驗區累計已有50項改革創新成果分三批在省內其他區域推廣。
機制創新,催發強大內生動力;服務追身,吸引企業紛至沓來。截至今年1月底,福建自貿試驗區新增企業16201戶,增長4.78倍;注冊資本3189.16億元,增長8.53倍。
開放新平臺:開放融合助互利共贏
2015年11月10日,由臺灣第二大食品企業、佳格食品公司投資1.5億美元的葵花籽油項目在廈門奠基動工。“以前投資食用油脂加工項目只允許境內外雙方合資。”項目負責人介紹,此次這樣的外商獨資食用油脂加工項目在我國還是首例。
項目的順利落地,得益于自貿試驗區的“外商投資負面清單管理”制度。新模式下,負面清單之外領域,內資、外資享受同樣待遇,并只需實行備案制。截至今年1月底,通過備案設立外資企業883家,占新設外資企業數的97%。
助力吸引外資的負面清單模式,正是福建自貿試驗區構建全方位開放新格局的又一點睛之筆。以開放融合之姿、筑放眼世界之勢,自貿試驗區正成為福建吸收利用外資的新高地和聚集區。
——擴大開放領域。截至今年1月底,引進服務領域外資企業540家,包括電子商務、文化創意、金融和類金融、旅游休閑、專業服務等。臺灣醫療機構搶灘平潭片區,平潭臺灣牙科醫院已經對外營業;
——融入“一帶一路”。加強與“海絲”沿線重點國家和地區的交流合作,福州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加快形成線上與線下、電商與店鋪、展示與銷售相結合的區域性海產品集散中心。近100家企業與韓國、新加坡等“海絲”沿線國家和地區開展AEO(經認證經營者)互認。福州海絲商城已入駐海絲沿線國家企業上百家。廈蓉歐班列把海絲與陸絲更緊密的連在一起擴大了開放半徑;
——發揮對臺優勢。先后推出20多項兩岸經貿貿易便利化措施,兩岸貨物、服務、資金、人員要素流動更加便利。率先對120種臺灣商品實施“源頭管理、結果采信、抽檢驗證”快速驗放模式,對臺灣居民入境免簽注和簽發臺胞電子證書。實施兩岸征信查詢試點、檢驗檢疫電子證書互換。設立全國首家兩岸常設仲裁機構,臺灣居民到自貿試驗區設立個體工商戶。截至今年1月底,自貿試驗區新增臺資企業553家,占新增外資總量的60.7%。
經濟領頭羊:多措并舉促轉型發展
1月21日,利嘉國際物流園在福州保稅港區內正式開工。這個占地636畝、總投資約30億元的項目,將依托江陰保稅港區產業發展需求及自貿試驗區政策優勢,全力打造海西最大的保稅倉儲基地。30萬平方米的利嘉國際商業城保稅商品展示交易中心也于1月9日試營業,將加速構建集展示、交易、結算、電商、物流、體驗式消費于一體的區域性商品保稅展示交易中心、分撥中心。
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在福建自貿試驗區加速集聚。
2015年9月,廈門太古公司完成了一筆特殊的訂單。在廈門海關的協助下,公司承接了美國通用包修協議下的一臺東航發動機的維修任務。敢“吃螃蟹”的勇氣,源于自貿試驗區的政策支持,“新機制下,我們采用‘修理物品+保稅倉庫’監管模式。”公司負責人介紹,未來飛機發動機維修業將是企業大力發展的方向。
實體產業砥礪前行,金融業態同樣孵化創新。
福州片區內,汽車金融方興未艾。平安銀行牽頭設立江陰港整車進口貿易產業基金,規模100億元。中國銀行則與福州速傳保稅供應鏈公司合作,授信7億元用于整車進口,促進整車進口逆勢增長69%;截止到去年12月底,福建自貿試驗區內已有金融機構125家。同時,自貿試驗區內銀行加強與稅務部門合作,實施銀稅互動助力小微企業融資。
“新常態下,結構調整、轉型升級是大邏輯、大格局、大趨勢。”福建省自貿辦有關負責人說,“福建自貿試驗區在轉方式、調結構上下足功夫,自貿試驗區內政策效應開始展現、發展功能逐步形成,也為經濟增長提供了有力支撐。”
面對經濟下行壓力,福建自貿試驗區亮點頻出、風景亮麗,“經濟領頭羊”的地位愈發明顯:如今,一批功能性平臺加速培育,江陰整車進口口岸、中國—東盟海產品交易所、廈門兩岸青年創業創新創客基地、夏商風信子進口商品直購中心、平潭臺灣商品免稅市場等重點平臺建設加快推進。大量企業向自貿試驗區聚集,特別是融資租賃、跨境電商、保稅展示等新業態大量發展,為結構優化升級注入新的活力,緩解著經濟下行的壓力,有效帶動了投資和貿易增長。外資方面,2015年自貿試驗區新增合同外資拉動全省合同外資增長53個百分點;出口方面,沿海十大出口省份只有廣東、福建、浙江實現正增長,福建增長0.7%,其中自貿試驗區新增出口額拉動全省出口增長0.87個百分點,為全省外貿正增長發揮主要作用。(記者 鐘自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