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3月7日訊 昨日上午,北京人民大會堂西大廳,傳遞出清新福建的改革強音。十二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福建代表團在這里舉行全體會議,繼續審議政府工作報告,并向境內外媒體開放。福建的代表們踴躍發言,妙語如珠,并回答了現場記者的提問。

福建團開放日,吸引了海內外130多名記者到場
人民日報、新華社、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臺灣旺報、香港文匯報、日本朝日新聞……審議還沒開始,來自海內外93家媒體的130多名記者早早在現場守候,架起“長槍短炮”,聚焦福建“十三五”發展大計。
“未來5年,福建將如何抓住機遇,利用好中央給予的各項政策,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我們十分關注。”新華社總社、福建分社派出了多名記者,他們提前半個多小時就到達會場,搶占有利位置。海都記者注意到,媒體席也出現了外國記者的身影,來自俄羅斯阿爾法電視臺的記者說,打算借兩會的契機,開設專題節目,報道福建的好生態。
9時,會議準時開始。省委書記、代表團團長尤權介紹了出席會議的代表和新聞媒體。隨后,多位代表先后發言。“感謝廣大媒體朋友一直以來對福建的關心關注,接下來把時間留給新聞界的朋友提問。”代表發言結束后,尤權簡單熱情的開場白盡顯開放胸懷。
從福建“十三五”規劃、生態文明先行示范區建設,到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閩臺交流合作,再到福州新區建設、泉州金融改革,記者們的問題一個接著一個,尤權、于偉國等代表一一作答,現場氣氛熱烈,代表們妙語如珠,獲得媒體記者的頻頻點贊。
兩會語錄
新常態下,傳統產業要通過轉型升級不斷適應市場需求。比如馬桶蓋,許多人跑到日本去買;但是泉州企業通過創新升級,生產的馬桶蓋并不比日本差。在這里我給福建的企業做個廣告。
——在福建團開放日上,尤權談轉型升級
海都兩會報道組北京現場播報
尤權:“新臺階”目標有定量要求
人民日報記者:福建省“十三五”規劃綱要,提出了未來五年經濟社會發展再上新臺階的目標,能否請尤書記為我們介紹一下福建省“十三五”規劃的基本考慮?
省委書記尤權:福建審議通過的“十三五”規劃綱要,明確未來五年,要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同時要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再上一個新臺階,使之進入一個更高水平、更可持續的新的發展階段。
“新臺階”不僅是一個定性的概念,同時也有定量的要求,有多個數字指標。“新臺階”的含義主要體現在:努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產業結構明顯優化,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進一步提高,城鎮化率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繼續保持全國前列,城鄉居民人均收入顯著提高,體制機制創新取得明顯成效。
結合福建發展實際,我們認為這個目標是完全可以實現的。信心來自于福建有基礎、有空間、有潛力、有環境,當然也要依靠全省廣大干部群眾的努力奮斗。關鍵是要牢固樹立和落實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發展理念,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加快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把中央的決策部署落到實處。
為了實現這個目標,重點要做好幾個方面工作:一是進一步加快產業轉型升級,做優增量、改造存量,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二是補齊發展短板,加快基礎設施、公共服務等方面的建設。三要通過深化改革擴大開放,轉變職能、優化服務,打造更具競爭力的發展環境。四是進一步加強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保持綠水青山,建設清新福建。五要持續改善民生,扎實推進扶貧開發,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于偉國:圍繞“三綠”全力打造清新福建
新華社記者:請問福建生態文明制度創新進展情況怎樣,下一步工作重點是什么?
省長于偉國:習近平總書記叮囑我們“生態資源是福建最寶貴的資源,生態優勢是福建最具競爭力的優勢,生態文明建設應當是福建最花力氣的建設”。推進生態文明制度創新、為全國提供有益借鑒,是中央交給福建的重大改革任務。省委省政府深入貫徹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按照習近平總書記的要求,把生態省建設緊緊抓在手上,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持續提升生態優勢,全力打造“清新福建”。
一是圍繞綠色生態抓改革強制度,建立和完善保護自然生態的體制機制,促進“山更綠、水更清、空氣更清新”。二是圍繞綠色生產抓改革強制度,健全源頭管控機制、節能綠色生活首先是要確保舌尖上的安全,要堅持“四個最嚴”來確保建設放心食品工程,堅決治理餐桌污染。
——在福建團開放日上,于偉國談生態文明制度創新
減排降碳約束機制和循環經濟促進機制。三是圍繞綠色生活抓改革強制度,努力保障人民群眾喝上干凈的水、呼吸新鮮空氣、吃上放心食品、擁有更好的生活環境。四是圍繞落實“三綠”責任抓改革強制度,省委省政府主要負責人與九市一區黨政“一把手”簽訂了生態環保目標責任書,確保“黨政同責”落實到位、即期責任和終身責任追究落實到位。
相關新聞:
全國人大代表、省立醫院副院長翁國星談醫改——
降低藥價 完全可以做得來
醫改問題錯綜復雜,是普遍性難題,如何破解備受關注。“作為一名心臟外科醫生,我舉個例子,同樣一臺進口人工心臟機械瓣膜,美國的價格是700美元,歐洲是600歐元,而我國招標價格是1.4萬至1.6萬元人民幣,遠高于歐美,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全國人大代表、福建省立醫院副院長翁國星在接受海都特派記者采訪時表示,醫改要從改進服務、提高質量入手,并通過降低藥品與耗材價格,節約醫療費用。
單病種付費不能僅考慮省錢
原則,基本上是節約費用。”他表示,醫改應以改進醫療服務、提高醫療質量為主,不能單從經費上考慮,否則很難成功。
翁國星說,不讓醫生管經濟賬,是醫改的目的之一,但臨床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住院天數、藥品價格、總支出控制,這些指標管理,本該是相關政府部門的工作,但實際情況卻是完全由醫生在負責。”翁國星說,現在的醫生,特別是年輕醫生,除了把精力投入治病救人外,還要算成本,這分散了醫生治病的專注力。
翁國星提出,不能把省錢作為醫改的主要目的,對單病種付費方式的改革,是對政府管理水平的考驗。“醫保付費方式,應成為目前醫改主要內容,國內制定付費標準的
省錢的最大領域 在虛高藥價和耗材
翁國星說,醫改雖然不能以省錢為目的,但醫改也需要省錢,降低患者負擔。
“可省錢的最大領域,應該在虛高藥價和高值耗材價格。”翁國星舉例說,以某三甲醫院為例,去年毛收入24億,其中藥占40.86%、耗材占19.11%,二者加起來占了近60%,也就是說有14億多都是用于支付藥品與耗材,“只要降低10%,就可節約1.4億,而可降空間遠遠不止這個數。”他說,這里面原因復雜,也需要我國醫藥工業奮起直追,加快研制新藥,改變藥品定價權掌握在少數跨國醫藥公司手中的現狀。
“三明的醫改最大成功,就在降低藥價這方面,藥價降了30%;這也說明完全可以做得來,只要我們努力去做。”
對于“看病貴”問題,翁國星認為,除了藥價虛高,另一個非常重要原因在于個人支付比例太高,占30%以上。政府應逐步加大醫療衛生投入,減少醫療衛生支出的個人支出部分,開發更多更合理的醫療付費方式,保證為病人提供最適合醫療服務。(海都記者 李拯 施建華 練仁福 文/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