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實體零售業頻頻發出撤店關門的信號。從2014年4月,福州連鎖面包店超雅所有門店和工廠突然關閉,到九峰茗茶的關門,現實讓實體行業的堅守更加艱難。
昨日,在接受記者采訪時,福建農林大學教授、福建省東南商務管理研究院院長許安心表示,連鎖企業接連倒閉,與他們盲目地融資快速擴張有關,但未來實體店的形勢還是樂觀的。
超雅集團
政府第一時間介入員工工資全部結清
2013年以前,超雅的凈利潤率至少達到30%,福州市場所有門店的營業額,一年能達到1個多億,年凈利潤可達3000多萬元。超雅公司快速擴張階段,從福州湖東路的第一家門店發展到60多家門店,每年的利潤幾乎都被用在了門店擴張和工廠設備更新投入上。
2009年開始,超雅公司新一輪擴張,開始實施上市計劃,單單PE(即私募股權投資)方面就投入近300萬元,加上補稅部分,將近用掉上千萬元。為了達到上市規模,超雅斥資6000多萬元在長樂等地新建月餅生產廠房,建成全國最大的月餅生產基地。
與此同時,超雅公司還投入4000多萬元設立廈門超雅公司,建立直營店,進軍廈門市場,而這部分的錢很大部分都是向銀行貸款或向民間借貸,這等于透支了未來的利潤。
2012年,問題開始出現了。由于IPO正式關閘,超雅的上市計劃被迫擱淺,再加上2013年的月餅市場萎縮,超雅的資金問題開始出現。去年上半年開始,超雅公司向銀行還貸后,銀行停止了超雅的再次貸款,加劇了超雅的資金困境。此后,廈門超雅公司因為經營團隊的經營不善,加速導致了“倒店”風波。
昨日,記者從福州市勞動部門了解到,在2014年4月,該企業倒閉后,部分員工因為被欠工資而投訴到勞動執法監察大隊,工作人員第一時間將其資產封鎖。
“我們先是將其企業的生產設備,作為固定資產評估價格,然后公開拍賣,金額不到20萬元。同時,其企業在長樂漳港的廠房,評估價值1000萬元左右。”一工作人員透露,這1020萬元的固定資產被政府封鎖,拍賣后,用于發放企業拖欠員工的工資,投資者個人拖欠的債務政府則無法監管。
九峰茗茶
仍在積極處理債務有“重入江湖”的欲望
2015年6月3日,福建本土品牌九峰茗茶被爆一夜之間關閉了福州所有門店。
在九峰起自2002年的創業經歷中,其公司掌門人、董事長葉濟德從福州某媒體廣告部主任的身份開始,從開設福州第一家“茶書坊”一步一步下海,并曾在2004年和2007年先后經歷逆勢推銷白芽奇蘭茶,以及跟風炒作普洱茶的兩次失敗,當年投入的幾百萬身家也隨之化為烏有。
但是,2007年以后,九峰茗茶發展及時調整了經營品種,在當年鐵觀音市場一枝獨秀的情況下,葉濟德抓住了全國“紫砂熱”的浪潮,打出了集茶、書、壺三種業態于一店的經營新模式,并制定“峰行天下”的招商拓展戰略在全國打響。
巔峰時,九峰茗茶在福建福州,在國內發展了300多家連鎖店。產品進入北京吳裕泰、福建永輝、山西美特好等系統。
但2013年底起,九峰的全面擴張戰略正迎頭趕上了國家GDP增速放緩、政策風向改變、中國商業社會經濟形勢下行、中國茶行業結構性調整及銷售阻滯的各種不利局面。
而九峰作為一家年營收僅在兩三千萬元左右的中小企業,在短短兩年時間,不斷擴張零售門店,甚至開發產品,導致整個資金鏈出現問題而拖垮企業。
昨日,記者從福建省茶葉學會了解到,目前九峰茗茶的掌門人、董事長葉濟德并沒有如同別的倒閉企業老板那樣卷款逃跑,而是仍在福州處理企業倒閉的后續工作。
“葉總人不錯,雖然企業倒閉了,但他每天都在想各種辦法,償還原來欠下的債務。”福建省茶葉學會秘書長周先生透露,葉濟德原來行業內的不少朋友最近都紛紛出手,借錢給他,表示愿意幫助他把舊債務先處理好。他本人也曾表示,等債務事宜完結后,還會“東山再起”,繼續從事茶葉生意。
分析
連鎖企業頻頻倒閉主客觀因素均是制約因素
福建農林大學教授、福建省東南商務管理研究院院長許安心認為,我省部分連鎖企業接連倒閉,是主客觀因素相結合導致的。
“在2013年以前,可以肯定的是中國零售行業從福建至全國,都非常好。當時零售行業的營業收入年增長超過20%,資本市場也十分看好零售行業。”許安心介紹,在這樣的大環境下,眾多企業粗放型地擴張,對于開新店當時的口號是“搶到就是賺到”,認為行情好、趨勢佳,反正開多少門店都能掙錢,就開始多方籌措資金,包括銀行貸款、民間貸款。但是,到了2014年,日子不好過,零售業開始走下坡路。門店投資回收期從半年至一年,延長至2-3年,甚至從未贏利。這時候部分經濟實力不雄厚的、管理能力不穩健的企業,開始撐不住,陸續倒閉。
同時,目前電商的沖擊是非常大的因素。今年8月國務院副總理汪洋在內貿流通改革發展綜合試點工作會上表示,營造線上線下公平競爭的環境,促進電子商務與實體商業協同發展。
其中也蘊含著電商與實體店不公平競爭的現狀。相對于電商,實體店忍受著高店租、高人力成本、高稅負、高水電等經
營成本。電商依靠靈活的經營、選擇性大、購買便利性等優勢,同時也依靠低經營成本、漏稅,不斷掠取實體店的市場。
許安心表示,對于未來實體店的形勢還是樂觀的。經濟危機也是行業整合、轉型、創新的機會,有好的商業模式、有實力的實體店企業會活下來,等到經濟復蘇,“剩者為王”,行業繼續繁榮。冠超市、永輝、八馬、方家鋪子、米蘭春天、瑪格利塔等福建本土企業或依托良好的商業模式,或者成功轉型與創新,在行業寒冬的時候仍然持續擴張發展。有時候失敗與成功真的只有一步之遙。有時候我們需要給失敗者一些掌聲。
盛世經典也曾遭遇過危機
11月5日,盛世經典牛排福州東大店突然關門停業。員工反映稱,其他門店也存在欠薪的情況。在該店關門的背后,知情人士更是道出,盛世經典因債臺高筑,抵押了不少業績好的門店。還有內部員工透露稱,很多門店都已“被加盟”,更換了新老板。
據了解,2004年4月,福建盛世經典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創立。據有關資料顯示,截至2011年底,公司資產規模就已過億元,年營業額也超過2個億。此前,該公司旗下有超過80家門店,不僅在福建地區開設門店,還將觸角延伸至浙、粵、蘇、滬、滇等區域。

當時的超雅門店(資料圖)

九峰茗茶門店(資料圖)
但是,這幾年,經濟不景氣,該公司業績也越來越不理想。“前三年左右,公司就欠下了兩千萬元的債務,現在都欠幾個億了。”知情人士透露,為了還債,一部分還是用公司股份做抵押,甚至還演變成“原先是公司的供應商,后來變成了公司的股東,后來又變成了控股股東”。據內部人士稱,福建的門店差不多被抵押了一半,尤其是業績排名靠前的門店,例如福州寶龍店就已易主,所有人已完成更換。
昨日,記者再次聯系盛世經典何總,他稱,目前公司總共有70家門店,福建地區也還有40多家門店,目前都屬于直營,之前曝出的欠外債、拖欠員工工資等問題,目前全部處理完畢。
但是,記者還是從多途徑了解到,目前該企業雖然未倒閉,但資金周轉困難。原本按月結算的供應商已不看好該企業,選擇日結方式。
“從11月開始,我們每個門店每天供應的原料都按照日結方式,同時第二天供應的原料需要多付金額作為償還之前欠下的債務。”一供應商透露,同時,在其每天銷售的利潤中分次償還原來的債務。
同時,我省勞動部門擔心該企業一夜倒閉,每日監控其經營狀況,隨時做好查封資產,拍賣資產以保證工人薪水。
(記者 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