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部近日在京舉辦全國食品安全宣傳周主題日活動,曝光了農產品質量安全十大謠言。比如對于所謂“又紅又甜的西瓜被打了針”,專家指出,實驗證明西瓜打針后,口感酸澀,所謂的給西瓜打針,并不可能。這個夏天,大家可以安心吃瓜。
謠言不僅引發消費者恐慌,更會影響相關產業健康發展。對于一些流傳甚廣的食品質量安全謠言,盡管專家給出了科學的解答,但是放眼互聯網,仍有大量食品安全謠言在傳播。在微信等社交媒體越來越發達的環境下,有關食品安全的謠言傳播手段緊跟著升級了,可謂圖文并茂,說得有模有樣,讓人真假難辨。這類“高能謠言”、“高仿謠言”的大肆傳播,影響了大家對食品是否安全的準確判斷。
實際上,調查顯示,食品安全環境正日漸趨好,在此客觀現狀下,監管部門聚焦于治理食品安全問題,對現實中的假冒偽劣食品堅決打擊的同時,不可忽視謠言的恣意傳播。治理謠言,需要大量的科學聲音,寄希望于專家一一駁斥,并不現實。最終還是要回歸到設法建立社會對食品安全的信任上。對此,增強治理謠言的反應機制,比如打造權威高效的食品謠言治理平臺和科普平臺,對互聯網上層出不窮的食品安全話題進行監測、甄別,并且鼓勵舉報,發現熱傳的謠言,及時處理,盡快發聲。值得一說的是,不只是對于食品造假,對于造謠者也要提高違法違規成本,造謠成本太低,不利于形成食品安全趨好的氛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