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共享床鋪”刷爆朋友圈,引來大批媒體報道、體驗者嘗鮮。7月15日,記者發現北京一共享床鋪大門緊閉,并未營業,一自稱為該區域辦公人員的男子稱,共享床鋪已被警方查封,具體原因尚不得知。據觀察,太空艙內有電扇、閱讀燈、充電插座等設施,不大的太空艙,僅容一人休息,關上艙門,體驗者也可以真切的聽到艙外的聲音,隔音效果有待提高。據了解,類似的“太空艙”,在北京、上海等地已經逐漸鋪開。(中新社)
雖名曰“共享床鋪”,但我們實在想不出,它與“共享經濟”有什么關系?,F實是,即便北京的一處標志性“共享睡眠艙”被警方查封,也未曾引發太多的輿論回彈,這與共享單車推廣初期眾人齊聲援的場景形成了鮮明對比。
各式“共享系”的創業項目,其中絕大部分都與共享經濟毫不沾邊。從本質上說,此類項目不過是對特定傳統業態的一種概念再包裝,而并沒有任何的原創性商業內容。以“共享床鋪”為例,其最核心的業務,無非還是床鋪出租或曰住宿服務——這與早已有之的青旅酒店太空艙房間、快捷酒店的鐘點房完全可說別無二致。如果說非要說它們之間有所區別,那么也僅僅在于“共享床鋪”整體設備設施更簡單,預定、支付、入住等環節更便捷而已。
明明就是傳統的住宿服務,為何非要給自己貼個“共享床鋪”的標簽?之于此,一方面固然有概念投機、跟風炒作的考慮;另一面,則顯然是試圖以所謂的“模式先進性”來繞過現有的公共監管。按照現有規定,旅館實施特種行業管理。理論上,一家旅店要想正式營業,必須走完消防、衛生、工商、公安等一系列審批流程……“共享床鋪”極力將自己與傳統旅店區分開來,很大程度就是為了避開相關職能部門的管理。
一名曰“共享”,就拒絕監管,這是很多創業項目的老套路了。其慣用的說辭是,“我們并不是××,而是共享××”。這種語言修飾和邏輯詭辯,最終目的無非是否定既有法律法規的適用性。可問題在于,全社會在形形色色共享項目的“再教育”之下,已經越發意識到了其中的強詞奪理。須知,創業者口中的“共享床鋪”,實際上很可能就是“非法小旅館”,其被警方查封并不令人意外。
在共享項目遍地開花的年代,公眾所感受的或許并不是商業創新所帶來的社會福祉,而更多只是對投機者的嘴皮功夫的反感與厭倦。當所有的東西都被冠以“共享”之名,那么這個被玩壞了的概念,終將徹底失去市場感召力?!蚴Y璟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