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種個性定制的“高考準考證”刷爆微信朋友圈。用戶識別二維碼后進入生成界面,自行選擇“參加高考”的年份,再根據提示,選擇性別,并上傳正面照,就可以生成相應年份的“準考證”。有專家表示,即便是生物識別也存在不小的安全隱患。
在線定制“準考證”刷屏
近日,“速來圍觀你的準考證”鏈接,在微信朋友圈流傳。不少用戶通過參與這一活動,回憶往日時光。
記者體驗發現,打開這一鏈接,可根據提示選擇性別,并上傳正面照,便能一鍵得到屬于自己的“高考準考證”。一張張或泛黃發舊、或清新現代、或虛幻夸張的“高考準考證”上,寫著高考年份、準考證號、姓名、性別及考試科目等信息,還蓋有鮮紅的“招生辦公室”印章。最吸引人的是自己的照片也回到了18歲的青蔥模樣,還能根據高考年份變幻不同的造型。
據了解,這種準考證生成器實際上是一種H5動畫,此前類似的“兒童節小學生證件生成器”等也是同樣原理。設計者事先將場景固定,用戶通過上傳照片等信息,替換模板中一些畫面,即可實現“私人定制”。
專家提醒小心信息泄露
上海交通大學網絡信息中心信息安全主管、高級工程師姜開達表示,這些看似好玩的軟件其實潛藏著信息泄露的風險。為了做得逼真,用戶必須把個人信息既包含照片,也包含自己的姓名等相關信息交給網絡服務提供者。“如今生物識別越來越被廣泛地運用,包括人臉識別和聲紋識別,個人信息很可能在一些小游戲中,被無意中泄露出去。”
姜開達表示,單個孤立信息可能不足以把一個人的人物畫像勾勒出來,但如果擁有一系列信息,就可以建立一個完整的人物畫像,隱私也就無從談起了。他提醒,除身份證號、銀行卡號、手機號、家庭住址、照片等個人隱私信息外,正面視頻錄制、正面照片拍攝、聲音信息記錄、指紋搜集等,都需要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