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消費者報北京訊(記者馮松齡)近年來,外省消費者進京購車引發的糾紛越來越多。多數消費者是由于輕信網上的宣傳,買車時又沒有仔細查看合同,相信商家的口頭承諾,購車后才發現問題。近日,北京市工商局提醒消費者,汽車消費要多留“心眼”,簽訂購車合同要細致。
山東消費者馬先生在網上看到某汽車銷售公司銷售的桑塔納轎車價格很優惠,便來到該公司查看,計算后發現實際價格比網上宣傳的價格多出幾萬元。馬先生對此表示疑惑,銷售人員告知付款15分鐘后會退還消費者多收的費用。馬先生便付款購買了一輛轎車,可誰知商家過后并沒有兌現當時的承若。
馬先生心情沮喪,來到昌平工商分局投訴。當日,工商人員對商家銷售汽車的經營場所進行現場檢查,隨后開展調解工作。經工商人員耐心調解,商家退還消費者2.3萬元,在沒有收取其他費用的情況下為消費者辦理了相關的購車手續。消費者對處理結果表示滿意。工商人員針對商家擅自變更經營場所的行為送達了責令改正通知書,對其經營行為進行行政告誡。
北京市工商局提醒消費者購車時要注意:
最好到正規的汽車4S店購買,查看商家的證照是否齊全,并且多去幾家對比,詳細咨詢購車的價格、優惠條件等。
詳看合同內容,核對內容中注明的車型、顏色、出廠批次、交車時間、雙方違約的處理等內容是否與自己所選的相符。如果是先交訂金,待有車后再提車的,除了約定何時交車外,還要約定若不能按期交車將如何處理。
對各種費用都要一清二楚,如購置稅多少,保險險種包含哪些等,贈送哪些禮品及贈品品牌等,不要相信商家的口頭承諾和約定,一定要落實在合同中。此外,上牌后還要對各種稅費進行核對,避免被商家忽悠。
在需要預付購車款時,應注意少付訂金規避風險。購車前最好能確認新車是否有合格證,如出現上牌等一拖再拖的現象,應提高警惕并及時向工商部門投訴。
對于需要加裝汽車內飾的,如汽車裝飾、加裝導航、更換顯示屏、安裝音響、電動門等,要在合同中注明,或者另行簽訂合同,標明所需的品牌、規格、價格等。
除購車應注意合同文本外,平時在保養和維修中,也應保留完整的票據,以便在出現糾紛時,可以更好地維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