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訊(記者 鄭然)近日,一段兩分鐘的視頻在網上瘋傳。視頻中,一男子將一個個塑料袋微信中瘋傳放入一臺機器,經過熔解、拉絲、切割等工序,最終生產出一粒粒狀似米粒的白色固體。視頻中的配文稱,這就是假大米的制作過程。
“假大米?我們每天吃的大米是塑料袋做的?”視頻震驚不少網友,并引起廣泛轉發。這些近乎于黑科技的“打假”視頻,無不讓人感嘆食品造假已到了逆天的地步。不過,想想總感覺不太對勁:塑料制作的大米,難道真的看不出來、聞不出來,甚至煮不出來,也吃不出來?那么,事情真相究竟如何?
原來,所謂“塑料大米”生產的視頻是再生塑料顆粒的加工過程,內容被移花接木了,和大米八竿子打不著關系。
“塑料大米”視頻截圖
視頻中所用的設備是一臺塑料造粒機,工廠把回收來的塑料放入塑料造粒機,生產出再生塑料顆粒,成為再次制作塑料制品的半成品原料。而之所以要做成顆粒狀,是為了便于進行儲存、運輸。
塑料造粒機圖片
另外,據塑料行業人士介紹,這類再生塑料顆粒的均價為每千克10元左右,而普通大米每千克不超過5元。塑料顆粒生產成本比大米高多了,又怎么會用塑料去替代假大米呢?
其實,識破這則謠言,也無需知道視頻里到底在做什么。因為拿塑料顆粒“假冒”大米會很容易被識別出來,根本騙不了人,比如同樣泡在水中,塑料顆粒會浮起來,而大米會沉下去,且兩者的口感也完全不一樣。商家沒有可能造假還留這么大一個破綻,這么干純粹是惹火上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