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視點】最可怕的城鄉差距在哪里?
改革開放以來,由于發展不均衡,中國依然存在著三大差距:城鄉差距、地區差距和階層差距。
其中城鄉差距更宛如橫亙在全民共富道路上的第一鴻溝。
長期以來,社會主流觀念認為收入分配是城鄉差距的主要推手。
國家統計局2013年1月18日公布的數據顯示,2012年我國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565元,農村居民純收入7917元,城鄉居民收入比為3.10:1,城鎮和農村居民的收入水平仍保持“3”倍以上的差距。然而,這已是10年來的最低值。
縮小的主要原因有二:一是近些年中央政府一系列惠農政策發揮了關鍵作用,二是越來越多的農村剩余勞動力從土地上解放出來,進入城市,在現代制造業、信息業和服務業中分享發展紅利。
從1990年到2008年,農民的工資性收入比重從20.2%上升到40.9%,農業收入比重從66.4%下降到38.9%,工資性收入已成為推動農民增收的最重要力量。
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即使2.5億農民工相對于從事傳統農業種植的人口勞動附加值有所提升,但由于當前重資本、輕勞動的思維根深蒂固,甚至已經滲透至政府部門的日常管理執法中,雖然這些年保護勞動者合法權益的制度法規在完善,但在收入分配環節博弈能力嚴重不足,加上自身技能越來越難以適應產業升級和結構調整的要求,因此收入增長的幅度并不理想,反而每到年關,各類神奇的討薪大片會在外來務工人員集中的城市頻頻上演。
數據顯示,最近10年,我國每天消失80個村落,城鎮化率每年都在以1.36個百分點的速度穩步增長,城鎮化率已相當于世界平均水平。未來這樣的場景會在相當一段時期成為常態。
隨著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將推動新型城鎮化作為未來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源之一,加上三中全會明確城鄉土地同地同權,無疑會加速農村土地自由流轉,助推大批農村剩余勞動力進一步從土地解放出來,成為城市新市民。
這為徹底縮小城鄉收入差距提供了可能:一是傳統農業升級成為現代農業有了可能,從而從根本上提高農民的收入水平;二是將傳統產業中大量剩余勞動力轉移到城市的現代產業中去,從而提高他們的收入水平。
于是,長期潛伏在城鄉之間最可怕的鴻溝將日益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