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子倆在做項目前查詢過海量單車數據。摩拜和ofo各方給的官方數據是每天每輛車10次左右騎行次數,每次1塊。町町單車想著5毛一次,預估每天8次左右騎行次數,每天每輛單車有4塊收入。這樣算下來,僅靠單車的使用費用只要一年半就能全部回本。
其父丁萬青是泰州市普發創投的實際控股人,町町單車完全由他個人投資。父子倆計劃在老家南京開公司,因為那里擁有豐富人脈關系,他們也相信政府會保護當地企業,外來單車很難進入南京市場。
但丁偉父子打錯了算盤。
町町單車投入市場兩個月后,摩拜和ofo突然“殺入”南京。那天早上,丁偉去公司開會路上,滿眼是紅色的摩拜和黃色的ofo單車。
“他們太快了。”丁偉始料未及。
面對洶涌而來的摩拜和ofo單車攻勢,丁偉已知町町單車必敗。他不敢正面迎敵,希望能走差異化路線,挽回敗局。他計劃著把共享單車、助力車和電動汽車結合起來,然后再跟高德合作,寄望于打造出南京完整的出行體系。
但丁萬青的企業資金鏈斷裂了,這個美好的想法被扼殺。
洗牌
町町共享單車創立之初,丁家父子信心滿滿。
單車投放后確實吸引不少用戶。作為南京甚至江蘇第一家共享單車,丁偉首次在市場上投入500輛單車,用戶使用率節節攀升,后追加到萬輛單車。丁偉每晚忙完回到公司,第一時間就是查看用戶數據,用戶數量節節攀升,有時一天用戶能增加幾千人。那是丁偉最高興的時候。
單車用戶量不斷猛增,風投機構也紛至沓來。當地幾家小風投機構找到丁偉,表示他們愿意投資,但金額在幾百萬至千萬之間。
但小風投機構投資金額小,丁偉覺得沒吸引力。那時摩拜和ofo單車剛開始第一輪融資,但融資金額都過億,甚至幾個億。他瞅著別人大金額融資,心癢難耐,他拒絕那些小風投機構。
精細篩選后,江蘇一家巨頭企業跟丁偉商談,起初說投資一個億,后來降到2000萬,對方承諾可以源源不斷投資,但他跟投資商談三個月,因對方企業出現問題,融資黃了。
摩拜和ofo單車“殺進”不久,瘋狂搶占南京單車市場。有人問丁偉為何不把町町單車跟其他兩家巨頭公司合并,但丁偉認為這不現實。
“他們不需要合并你了,共享單車用戶沒忠誠度,用戶不用你的,那就用別人的。即使町町用戶沒有了,那就用其他的,誰車多,那就用誰的。”
“說句難聽點的,你去死吧,死了以后,市場還是我們的。”
丁偉感覺仗越來越難打。
彼時,摩拜和ofo頗有兩分天下的態勢。丁偉越來越惶恐,無論是速度還是規模,戰爭升級的程度完全超乎了他的預想,對手融資的金額不斷加碼,攤子越鋪越大。
丁偉抑制不住地心慌,特意去趟上海。他問投資圈朋友能不能給町町單車融資,對方直截了當地說難辦,現在投資圈被摩拜和ofo瓜分完了,根本拿不到其他融資。“單車二三梯隊全都得‘倒’。”
在單車市場爭奪戰中,用戶是一枚關鍵棋子。丁偉覺得,摩拜和ofo依舊在激烈鏖戰,他們現在想的不是盈利,實際上就是搶客戶,用戶一元錢能騎一個月,這不肯定虧嘛,但不論虧多少錢,搶到客戶就行。當客戶搶到手,習慣使用這種產品后,再推出新產品,那就盈利了。
用戶押金是共享單車融資的敲門磚。他說,比如摩拜和ofo單車巨頭,用戶的押金只當作現金流,這是拿到融資的關鍵。他們一般不挪用押金,也不缺這些錢,用戶的押金都是給投資方看的。
丁萬青的資金鏈斷裂、創投圈融不到資,町町單車的結局注定失敗。
“人的性格最難改變,我是一個不甘平凡的人,總想做些事。”丁偉這樣評價自己。“假如不是他父親資金鏈斷裂,他認為自己不會敗。再假如他不是眼光太高,沒在乎那些小融資,也不會敗這么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