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WTO以來維持了16年的合資保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將有新變化。11月10日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的中美元首北京會晤經濟成果吹風會上,財政部副部長朱光耀表示,為落實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關于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的相關部署,中方決定將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直接或間接投資銀行等金融機構的投資比例限制放寬至51%,呼吁多年的外資人身險公司持股比例亦在本次“松綁”之列。
吹風會透露的信息顯示,三年后,單個或多個外國投資者投資設立經營人身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的投資比例將放寬至51%,五年后投資比例不受限制。這意味著,未來將會出現外資獨資人身險公司,友邦保險作為唯一一家外資獨資壽險公司的局面有望打破。
此前在10月舉辦的2017中國壽險業十月峰會上,保監會副主席黃洪曾表示,保險業將進一步加大對外開放力度,穩步放寬準入門檻,鼓勵外資進入健康和養老保險等領域。有序擴大雙向交流。
16年前,中國加入世貿組織(WTO)時,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加入議定書》的承諾,自加入時起,將允許外國壽險公司設立外資占50%的合資企業,并可自行選擇合資伙伴。加入三年后,允許外國壽險公司向中國公民和外國公民提供健康險、團體險和養老金/年金險服務。因此,中國境內的合資保險公司被視為中國保險業加入WTO的產物。
中國正式加入WTO的當天,紐約人壽和美國大都會人壽獲準在中國籌建合資壽險公司,1992年便已進入中國市場的友邦保險則在同一天獲得獨資牌照,成為第一家也是目前唯一一家獨資壽險公司。隨著中國保險市場開放,一批國際金融集團和保險巨頭紛至沓來,一批合資壽險公司紛紛出現。1996年11月,首家中外合資人壽保險公司--中宏人壽在上海成立。
從合資壽險公司的股東組成來看,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外國保險公司或金融集團與國內大型企業集團聯手,另一種是外資公司與國內保險公司成立合資公司。不過,無論是與中國產業結盟,還是與中國險企聯手,“50:50“的持股比例使得很多合資壽險公司在發展戰略和經營理念不一致時,經常陷入雙方股東各執一詞、議而不決的僵局。“股東各占一半持股比例,各有一半的話語權,誰也說服不了誰。這種股權結構本身就是有缺陷的,不利于公司治理結構的完善。”一位合資壽險公司人士表示。
合資壽險公司這種“特有”的持股比例,也導致很多合資公司股東之間磨合艱難,內耗嚴重,一些外資股東則選擇退出或減少持股比例。多年來,合資壽險公司一直呼吁放開50%的持股比例。
據《財經》記者梳理,截至目前共有27家合資壽險公司的股權發生變化其中,14家公司發生過股權變化、2家則在尋找意向投資方。僅有11家合資壽險公司開業至今沒有變更過股東,其中有5家為近五年才設立的公司。
“外資的股權比例突破50%,并將逐步放開,這意味著外資進入保險業的組織形式可以更加靈活,在合資公司中可以謀取控股地位,甚至還可以以獨資子公司的形態經營,從而增強了外資保險公司的經營靈活性與自由度”,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接受《財經》采訪時表示。
朱俊生認為,人身險公司外資持股比例進一步開放,改善了已進入主體經營的制度環境,同時提高了對潛在進入者的吸引力。
近年來,保險市場迎來大擴容,保險公司數量快速增加。數據顯示,截至2016年底,共有來自16個國家和地區的境外保險公司在我國設立了57家外資保險公司,世界500強中的外國保險公司均已進入中國市場。不過,相對中資來說,外資保險機構發展相對緩慢、份額占比仍然較小。截至今年8月底,外資壽險公司共有28家外資人身險公司,市場份額僅為6.53%。
“由于股東雙方之間的理念存在差異等主客觀原因,合資壽險公司整體發展狀況相對有限。除了放松股權比例的訴求較為強烈,這些公司也希望可以更加靈活地經營。這次放開外資壽險股權比例是保險業開放的非常積極的信號。”朱俊生表示。
數據顯示,近年來合資壽險公司的發展也呈分化之勢,一些老牌合資壽險公司發展平平,銳氣不再,一些合資壽險公司則借助新股東的優勢異軍突起,尤其是銀行系合資壽險公司。比如,工銀安盛和交銀康聯人壽自從換成銀行大股東后,業務增長迅速,已位列外資壽險機構規模保費收入前三甲。其中,今年前八個月,工銀安盛人壽在外資險企的規模保費位居首位。
在合資壽險公司中,中法人壽的命運最為坎坷,2016年9月末以來,公司一直處于償付能力不足狀態。原股東中國國家郵政局和法國人壽都有退出意愿,經過長達數年談判和競價之后,最終由上海鴻商集團受讓50%股權,九鼎資產受讓25%,法國人壽持股比例降為25%。根據最新的增資擴股方案,法國人壽不參與增資,持股比例將進一步降至3.33%。
“開放和競爭才能真正提高市場效率,中資公司的競爭力從來都是競爭出來的,而不是被保護出來的。家電行業與汽車行業的情況就是很好的證明。”朱俊生表示。(《財經》記者 晏珊/文 俞燕/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