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分時租賃死亡名單上又多了“EZZY”這個名字。
昨日下午,EZZY在官方公眾號發布公告稱,公司股東會做出解散公司的決議并組成清算組,目前正在開展清算及清償工作。
EZZY公告中表示,為10月24日的工作疏失所造成的影響深表歉意,公司已終止EZZY平臺的服務,并正在積極處理后續事宜。與此同時,EZZY用戶也陸續收到了公司發來的短信,要求用戶申報債權事項。
汽車分時租賃企業的日子似乎并不好過。今年3月,獲得三輪融資的友友用車宣告倒閉;此前成立不到一年的CoCar黯然離場。比起受資本熱捧的共享單車,汽車共享這個行業稍顯蕭條。數據顯示,2016年共享單車市場規模達12.3億元,而中國互聯網汽車分時租賃市場規模僅為4.3億元。
號稱隨時隨地租還車的分時租賃為何屢遭潰敗?為何至今行業仍未出現龍頭企業?
1、成本高企,壓垮企業
汽車共享成本高企,包括整車采購成本、停車費、電費或燃油費、保險費用、運營人員成本等部分。前期車輛投入與后期的維護費、停車費都是企業無法承受之重。
2、運營難度大,平衡投入與體驗是難題
一臺汽車或新能源車的造價成本都在10萬元左右,如何保證車輛安全將考驗著每個平臺。說到底,租車是一門重資產生意,運營能力最為關鍵。管理不好,用戶既有偽造駕照、故意破壞車輛的情況,又有租到壞車的可能。
一方面,不少平臺為降低成本支出,減少配套服務員工,導致車輛無人維護,對外出租的車輛車況、衛生差,用戶體驗不佳;另一方面,平臺運營效率差導致車輛調配難實現供需平衡,隨時、隨地、隨取、隨送難以實現。同時,大城市內停車位緊張,運營不到位。
3、無法形成規模經濟,難盈利
共享汽車企業想要通過方便用戶用車的方式來獲取用戶,必須擁有龐大的數量,否則難以獲得用戶青睞。
實際上,市場上的分時租賃“隨取隨還”還只停留在營銷口號上,大部分都因規模太小而不能實現。據不完全統計,在370家分時租賃公司中,實際有車隊運營的不過100多家,并且只有少數企業投放車輛數量超1000輛,剩下大多數企業投放量不足500輛。
目前共享汽車市場以新能源車為主,大企業擁有雄厚的資金以及車輛、牌照等資源,可以大量投放車輛,而小企業投放量較少,沒有停車點,如果出現資金鏈斷裂等問題,難以生存。普華永道思略特發布的研究報告指出,目前分時租賃企業平均單車虧損每天在50元-120元。
分時租賃是一門偽生意嗎?也不一定,政策和市場需求雙重推動下,共享汽車有望迎來發展的春天。
2017年8月8日,交通運輸部、住房城鄉建設部聯合發布《關于促進小微型客車租賃健康發展的指導意見》,明確鼓勵分時租賃新業態發展,合理確定分時租賃在城市綜合交通運輸體系中的定位。
《意見》提出,要推動規模化、網絡化、品牌化發展,提升規模化水平。支持汽車租賃經營者通過特許經營、連鎖經營、戰略聯盟等形式,擴大網絡覆蓋范圍,優化經營網點布局,為消費者提供“一點租多點還”、“一城租多城還”租賃服務,不斷提升服務體驗。
艾媒咨詢預計,到2020年,整體市場規模將達92.8億元。如何解決成本、運營和盈利三大難題是關鍵。目前來看,神州租車等一些大型租車企業因具有大規模的車隊和營業網點,并且長期積累了強大的線下運營能力,進軍共享汽車市場比較有優勢。一些初創型小企業雖然沒有大企業的資金優勢,但仍然有生存空間。
盤點汽車分時租賃玩家:
據不完全統計,當前提供共享汽車服務的互聯網企業包括:
首汽集團旗下的GoFun、TOGO途歌、Car2go、EZZY、戴姆勒Car2Share、滴滴“分分租”等。
在二級市場上,萬安科技、納川股份、力帆股份、海馬汽車、龐大集團、中路股份、上汽集團、得潤電子、中電鑫龍等上市企業也有涉足。
原標題:EZZY宣布解散 分時租賃進入潰敗倒計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