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開幕之際,廈門市推出10條影視旅游線路,串聯起“海上花園”的光影記憶與城市風情。不久前,第十二屆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在榕舉辦,福州也推出了10條影視主題旅游線路。這些舉措是福建做足“文旅+百業”文章,推動影視IP與旅游雙向奔赴的具體實踐。
當下,“為一部劇,赴一座城”已成為旅游新常態。看全國,《狂飆》帶火江門老街,《去有風的地方》讓大理持續火熱,《生萬物》點燃了游客對臨沂的探訪熱情。再看福建,《烈日灼心》《西虹市首富》等作品豐富了廈門的城市氣質,《大魚海棠》為土樓注入了神秘色彩,《獵罪圖鑒2》等劇讓南平走入大眾視野……
對取景地而言,一部優秀的影視作品,就如同一束聚光燈,將隱藏于山水街巷間的獨特魅力放大呈現,喚起觀眾親臨其境的向往。而對游客來說,奔赴熒幕中的風景,早已超越簡單的觀光,成為一種追尋情感共鳴、豐富個人故事與社交資本的深度旅程。
抓住機遇發展影視旅游,福建有資源有優勢。這里不僅擁有多元交融的文化底蘊,更坐擁武夷丹霞、鼓浪嶼建筑群、平潭海景、泉州古城等豐富的取景資源。影視產業基礎同樣堅實:金雞獎與絲綢之路國際電影節帶動制度創新與產業集聚;廈門“一站式”影視服務平臺高效運轉,平潭出臺真金白銀的激勵政策,泰寧打造專業影視基地……各地各級政府的積極培育,正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產業勝勢。
然而,影視作品的生命周期有限,影視旅游的可持續發展面臨“熱度易逝”的天然瓶頸。如何讓一時的流量轉化為長久的“留量”?
打造富有生命力的影視旅游生態,關鍵在于變被動承接為主動謀劃,打破行業界限,推動內容共創。文旅部門可主動梳理本地資源,升級傳統的協拍服務,將其從單一的場地協調,拓展為“在地文化顧問+本地人才引入+特色資源植入”的綜合性服務。更重要的是建立播后熱度維系機制,通過主題節慶、粉絲活動等方式,讓影視效應持續發酵。
文化獨特性是避免同質化的核心競爭力。閩南的海洋文化、客家的土樓聚落、閩都的坊巷記憶,皆具有不可替代的魅力。關鍵在于找到傳統與現代的審美連接點,讓文化基因通過影視語言實現當代轉譯。同時,應積極推動本土題材影視創作,鼓勵更多蘊含福建特色的網絡文學IP進行視覺化開發,讓福建故事以更豐富的形態被講述、在更廣闊的范圍被看見。
推動文旅場景從“拍攝背景板”向“沉浸內容場”升級,是留住影視流量的關鍵。被影視IP吸引而來的游客,本身已攜帶情感聯結與敘事期待,他們不會滿足于浮光掠影的觀光,而是渴望走入故事。因此,影視旅游的核心競爭力,不在于1∶1復現場景,而在于通過創意策劃與業態融合,將影視情感轉化為可參與、可互動、可記憶的深度體驗,讓游客成為故事的親歷者。
期待未來的福建,不僅是中國影視的“天然攝影棚”,更是世界游客心中的“故事體驗地”——在這里,每個人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部“電影”,并在多元體驗中續寫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