控股韓國戀火 丸美補彩妝短板
10月18日,北京商報記者從丸美集團獲悉,該集團與韓國彩妝品牌戀火彩妝達成合作意向,丸美將采取控股的形式,成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擁有戀火品牌。此舉宣告丸美正式進軍彩妝市場。在今年7月提交招股書時,丸美就提出將把彩妝作為未來的重要發展方向。業內認為,出于對時間成本的考慮,丸美自建彩妝品牌的可能性不大,與戀火的聯手對于企業迅速進入新領域,補齊業務的短板具有重要意義。
聯手戀火
公開資料顯示,戀火是韓國COLORSING營銷機構與華生化學等知名廠家合作研發的美妝品牌。2007年,戀火進入中國市場,由廣州市韓彩化妝品有限公司負責運營。目前,戀火的全線產品共計166個SKU,平均單價約200元人民幣。彩妝產品有紅與黑系列、0 添加系列、玫瑰綻放系列、繁花復合物系列等;護膚產品有蝸牛水動力系列、蝸牛瞬時柔白系列、蜂膠蛋白養顏系列等。戀火品牌目前在各級省市已有2000余家網點,并處于高速擴張階段。同時,戀火已在《OMG噢買咖》、《時尚匯》、《美麗救兵》、《我是大美人》等電視美妝節目進行廣告植入。
對于雙方的聯手,丸美集團方面表示,作為一個進入中國市場10年的彩妝,戀火彩妝諳熟中國消費者,憑借韓國進口的產品品質,獲得了非常不錯的口碑,銷售網絡的廣泛分布亦充分體現了經銷客戶對戀火的認可。同時,丸美對于戀火的中高端產品定位也表現出了認可。“隨著戀火彩妝加入集團的品牌版圖,丸美快速實現了熱門品類和品牌的擴張,有效增強了未來市場的競爭力。”丸美集團相關負責人強調。
在今年7月發布的招股書中,丸美就曾明確表示,將募資2.5億元用于彩妝產品生產建設。建設期為兩年,擬由廣州丸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為實施主體。募集的資本將主要用于彩妝產品生產項目建設、營銷網絡建設項目以及信息網絡平臺項目。廣州丸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主要生產用于美化和改善皮膚功能的丸美彩妝產品,包括臉部彩妝、眼部彩妝、唇部彩妝等三大類,細分為卸妝膏、卸妝液/乳、口紅、粉餅等四大類產品。與此同時,丸美表示,項目建成后計劃實現彩妝產品營業收入達5.6億元。
目前,丸美旗下有“丸美”、“春紀”兩大品牌,產品涵蓋眼霜、精華、乳液、面霜、潔面、面膜等多個種類,但并不涉及彩妝。
開拓彩妝
丸美對于彩妝業務的執著實際上也反映了目前市場對于彩妝產品的青睞。英敏特預測,彩妝市場銷售額預計將在2017-2022年間以10.2%的年均復合增長率增長,在2022年達到496.62億元人民幣。消費者對彩妝的態度是驅動該品類增長的主要因素。具體而言,80%的消費者將彩妝視為自我獎勵或享受的產品。
同時,中國消費者對國產品牌也越加親睞。英敏特發現,中國品牌是最常使用的彩妝品品牌,各個子類別在化妝者中的獲選率超過25%。中國品牌在部分面部彩妝上小幅領先韓國品牌,但在眼部、唇部和指甲上的差距優勢更為明顯。37%的消費者,特別是20多歲的年輕一代(42%)表示只要產品能滿足其需要,她們并不在乎是什么品牌。
目前,丸美在護膚品領域已經走到了一個相對平穩的階段。從營收上看,丸美增長趨勢較為穩定,2014年至2016年,丸美公司營收約為10.75億元、11.9億元、12.08億元,凈利潤分別為2.71億元、2.81億元、2.32億元。從品牌來看,丸美和春紀依舊是核心品牌,2014年至2016年,丸美品牌分別實現營收9.31億元、10.29億元、10.37億元;春紀品牌實現營收1.43億元、1.61億元、1.70億元。吸納戀火后,在產品架構上,丸美能夠形成“三足鼎立”的態勢,有助于企業抓取更多樣的消費群體。
近年來,國內化妝品企業對于彩妝品類均表現出了較高的關注度。伽藍集團創立了美素、自然堂等四個品牌,在護膚、彩妝領域發力;珀萊雅旗下擁有珀萊雅、優資萊等品牌,產品覆蓋護膚品、彩妝等領域。
除丸美外,定位于彩妝為主,護膚品為輔的毛戈平化妝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毛戈平股份”)在今年也開始謀求上市。業內認為,如果毛戈平股份能夠成功上市,對于國內彩妝品牌來說也是一劑重要的“強心劑”。一直以來,國內化妝品行業都受到國際品牌的壟斷,尤其是高端彩妝市場。根據歐睿數據顯示,我國通過百貨商場銷售渠道銷售的高端彩妝產品的市場排名中,只有毛戈平股份旗下的品牌MGPIN上榜,排名第11位。其他上榜品牌,均來自雅詩蘭黛、歐萊雅、LVMH、株式會社資生堂等知名化妝品公司。
雖然在廣告投入、市場營銷和渠道組織等方面,國內化妝品企業已經與世界先進水平看齊。但另一方面,與外資品牌相比,本土化妝品在科研方面仍然存在不小的短板。去年,我國護膚品市場的平均增速為14%,而高端產品達到35%。由于研發實力相對不足,本土企業在高端化妝品市場難以與外資抗衡,單價400元以上的產品比較少見。
以丸美為例,在2014-2016年,丸美的銷售費用在營業收入中的占比分別為37.64%、35.24%、39.09%。銷售費用分別為 40485.80 萬元、41975.26 萬元和 47227.74 萬元,其中廣告宣傳類銷售費用占比較高,占比分別為 73.00%、69.68%和 66.87%。但研發費用在這三年中分別為2004.02萬元、2307.18萬元和2479.57萬元。
買船出海
在業內看來,與過去從零開始創建自有品牌的策略不同,如今的美妝企業更傾向于“買船出海”。考慮到自建品牌需求付出更高的時間成本,在資本助力的情況下,美妝企業通過并購、合資等方式結盟,能夠更大程度的吸納優質資源。
從事兼并與收購的金融顧問公司Capitalmind提供的統計報告顯示,在全球范圍內的美妝企業中,幾乎每周就有約兩項合并或收購事件發生。在過去5年中,有36%美妝行業的合并或收購交易發生在歐洲,另外有31%則發生在美國,并且在美妝行業中發生合并或收購交易的企業中約有38%為彩妝,32%為身體護理,15%為香水及美發產品。今年以來,美國美妝集團雅詩蘭黛Estee Lauder也以14.5億美元的價格在今年收購美國彩妝品牌Too Faced業務;巴西化妝品公司Natura完成收購歐萊雅旗下品牌The BodyShop的交易則在今年9月塵埃落定……
除國際市場外,國內美妝行業并購交易也早有萌芽。早在2006年,立白集團就收購了高姿,開創了國內日化巨頭收購知名化妝品品牌的先河。去年,上美化妝品公司全資收購韓國彩妝品牌韓粉世家,進一步完善旗下的彩妝線布局;今年7月、8月,隆力奇則先后與阿迪達斯和絲塔芙等品牌合作,開拓國內的護膚品市場。
日化行業觀察員趙向暉認為,當今消費者對于美妝產品的需求日趨復合化,美妝企業在各品類的探索上需要更為發散的思維。最近幾年,本土品牌的崛起不僅局限于美妝品類,也包括其他美容個護品類。它們銷售的并不是愛國情懷,而是靠提升產品質量、品牌和技術傳承逆襲。為了延續中國品牌后來居上的優勢,創新突破、產品質量保障和和創意營銷必不可少。品牌應該通過快速創新,推出盡可能豐富,且價格親民的彩妝產品吸引年輕消費者。(北京商報記者 錢瑜 王瀟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