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還沒亮,蟹農們就開始到湖中的養殖圍網里撈蟹。陳東攝
“蟹殼里做道場”的新生代陽澄湖蟹農
中新網南京10月15日電 15日,天還沒亮,家住蘇州市相城區陽澄湖鎮的陳東就駕船駛向湖中,從圍網里拉起一只只肥碩的大閘蟹。“今年天氣好,蟹的個頭比去年更大,價格也更高了”。掂量著剛剛出水的蟹,陳東高興地說道。入行5年,他已然是一位熟練的蟹農。
“不是陽澄湖蟹好,此生何必住蘇州。”陽澄湖位于蘇州城東北,是中國最知名的大閘蟹產地。陳東家世代住在湖邊,從爺爺開始就以養蟹為業,至陳東時,已是第三代。
10月是蟹農一年中最忙碌的時候。陳東的日程表從早上6點排到第二天的凌晨3點,一天只有3個小時的睡眠時間。“養蟹太辛苦了,現在很多年輕人都選擇外出打拼,像我家這樣三代都是蟹農,在鎮上已經是鳳毛麟角”。雖然很累,但陳東并不后悔選擇了這條路。
5年前,陳東還是一個在外奔波的銷售員。為了能有更多的時間照顧懷孕的妻子,陳東放棄了城里的工作,接過了祖業,成為了一名新生代蟹農。然而從一開始,他就面臨著一個嚴峻的問題——圍網養殖面積縮減。
撈上來的大閘蟹經過一番包裝,就要發往全國各地。 鐘升 攝
隨著環保意識的提高,以及保證飲用水安全的考量,近年來,蘇州市政府逐步減少陽澄湖內的圍網養殖面積。陳東家的養殖面積也從十幾年前的一百多畝縮到現在的僅十畝。他意識到,不能再單純地靠養蟹糊口了。
陳東接手后,把父親用來招待客人的2個包間重新修繕了一番,并擴充到12間,開始做起農家樂的生意。春天吃塘鯉魚,夏天品“六月黃”,秋天嘗大閘蟹。比起以前只有收獲季吃蟹,“賺錢的時間點多多了”。
此外,陳東還會帶著客人去湖里看如何養蟹、捕蟹,“把傳統的養殖業做成服務業”。從口腹之外,令客人感受到大閘蟹的樂趣。隨著網絡和現代物流業的發展,陳東也打破了父輩們坐等客商上門收購的習慣,開始將大閘蟹賣向全國。
“黃金周”期間,前來游玩的客人每天要消費掉陳東家200只蟹,另有200只每天發往全國各地。7天時間,光農家樂一項每天就有2到3萬的收入。有些客人專程從東三省、云南等地趕來吃蟹,其中不乏年年趕來的回頭客,甚至還有外國客人慕名而來。
在養蟹上,陳東也沒有含糊。從老一輩自己培育蟹種,到現在找育種商精挑優選;從老一輩用手頭材料調配飼料,到專門網購精細材料按科學方法配置。傳統養蟹業的基干上,萌發出現代的新芽。
今年,為了應對養殖水域的減少,陳東加大了養殖的密度,并給自家的養殖圍網中裝設了一臺增氧泵,令大閘蟹因缺氧而死亡的概率大幅降低,“幾乎沒死幾只蟹”。收獲時,陳東一算賬,受養殖效率提升、大閘蟹個頭更大等因素影響,雖然產量低于去年,收入反而增加了。而且,“這5年,年年上了一個臺階”。
對于未來,陳東還抱有一絲迷茫,他擔心養殖面積會繼續縮小。但對于政府改善環境和水質的意圖,陳東則坦言自己非常認同。他用諧音打趣說:“‘養’在前,‘澄’在后,有‘養’有‘澄’才是我們陽澄湖嘛”。
如今在陽澄湖畔,農家樂已經成為了一項新興產業。 鐘升 攝
如今走在陽澄湖鎮,每戶農家前都有一只垃圾桶。污水管道的改造這幾年也遍及了各家各戶。曾經門前屋后垃圾成堆、污水橫流的鄉村,已變得清新干凈。鎮里還漸漸出現了公共自行車、帳篷租賃等旅游服務。加上政府組織的油菜花節、彩稻節等旅游項目,到陽澄湖已不是過去的“除了吃螃蟹,還是只能吃螃蟹”。
看著這些變化,陳東非常欣慰。對于他來說,“正宗的陽澄湖大閘蟹,就是父輩留給我最好的資產”。他表示,自己作為一名新生代蟹農,會繼續在這行干下去。他也期許著家鄉能夠更加美麗,不再僅僅因為大閘蟹而聞名全國。(記者 鐘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