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下第一糧倉” 見證漕運盛況
含嘉倉160號倉窖遺址(據新華社)
有“天下第一糧倉”美譽的含嘉倉又叫含嘉倉城,李世民從瓦崗軍戰敗中認識到糧倉建于城外的弊端,于是決定將糧倉建在城內,防止重蹈覆轍。含嘉倉遺跡被發現于20世紀60年代,當考古人員挖開倉窖土層時,發現里面保存的糧食仍完好無損,從倉里取出來的谷子竟然還能發芽,最終結下果實,可見含嘉倉建倉技術之高明。
古人儲藏糧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方法。首先,人們將建倉地址選在地勢較高的地方,這樣的位置水位較低,土質比較干燥。其次,在挖好窖穴后,會將窖穴用火烘干,把草木灰鋪在底部,再將木板鋪于草木灰上,席子又鋪于木板上,席子上墊谷糠,最后再用席子將谷糠覆蓋住;窖壁也是兩層席子夾一層谷糠來防潮。這種席子夾糠的方法,能夠很好地隔濕保溫,防止糧食發熱、發芽、腐爛等情形的發生。這樣谷子基本保持9年以上不變質。
2014年6月22日,大運河申遺成功,含嘉倉也入選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可以說,含嘉倉對于大運河申遺成功有著重大的促進作用。在歷史上,大運河曾歷經幾次黃河改道,再加上其他自然及人文原因,很多河段的河道、河堤、河床、橋梁等已不復存在,而埋在地下的含嘉倉成為當時漕運盛況的見證者。
大運河的主要功能是漕運,而當時漕運的主要物資就是糧食。因此,含嘉倉對于大運河申遺成功的意義是不言而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