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離私募基金管理人“保殼”大限不到三周,截至目前仍有31家信托公司未完成產品登記。對此,業內專家認為,鑒于私募牌照和信托牌照含金量與監管的微妙關系,不排除部分信托公司主動放棄登記,但此前占坑信托公司將不復存在。根據中國證券投資基金業協會(以下簡稱“中基協”)的相關要求,8月1日前未完成產品登記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其此前登記將被注銷。
“我們公司管理層最近一直在開會商議此事,目前暫定爭取在8月1日前發行相關產品,以此保住此前報備的私募牌照。”北京某信托公司人士11日向《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他透露,之所以拖到最后時點還猶豫不決,是因為公司一直在掂量牌照本身對信托公司的實質價值。
中基協近日發布公告稱,根據中基協2月5日發布的《關于進一步規范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若干事項的公告》中,私募基金管理人應當依法及時備案私募基金的相關要求,2016年2月5日前已登記不滿12個月且尚未備案首只私募基金產品的私募基金管理人,在2016年8月1日前仍未備案私募基金產品的,協會將注銷該私募基金管理人登記。
同時,中基協也提醒此前考慮到實際情況、順延3個月辦理時間的“空殼”私募,要盡快完成法律意見書、備案產品。針對2月5日前已登記滿12個月且在2016年5月1日前已補提法律意見書或提交首只私募基金產品備案申請的私募基金管理人,若2016年8月1日之前仍未同時通過法律意見書且完成首只私募基金產品的備案,協會將注銷其登記。
記者根據中基協官網相關數據統計,截至記者發稿時,已登記私募基金管理人24562家,其中未展業的數量為14689家,占總量的59.8%。就信托公司的統計情況來看,截至目前已有44家信托公司完成注冊,但仍有31家信托公司管理資產為零。
由于私募性質和歷史原因,一直以來我國私募產品的監管都存在不足。為了規范行業發展,中基協提高對私募備案要求,包括私募需備案產品、出具法律意見書、高管需要有基金從業資格等等。不過,不少私募并沒有開展私募業務的意愿,只是拿著備案信息非法征信,從事非法集資等行為,行業魚龍混雜、亂象叢生。
“我們公司對在中基協備案私募基金管理人的興趣不大。作為信托公司,我們已經在銀監會系統內進行了報備。就業務開展來看,目前在中基協處備案與否,還沒有看出有多大的區別?!睎|部某信托公司人士向記者坦言。他透露,一般債權契約型基金和信托計劃,在產品類型上相似,完全沒有必要再在中基協上登記私募基金牌照。“近年之所以有不少信托公司來備案,是出于‘照多不壓身’的想法。另外,近年來信托監管較私募相對趨嚴,比如發信托產品需繳納一定的保障基金等。不過,信托公司也可以通過其他渠道化解?!?/p>
“從信托公司來看,月底扎堆備案的可能性不大。因為3周內發出一款理想的基金產品來登記確實難度較大。更何況中基協還要求提交法律意見書,以及其他審核環節。”上述東部信托公司人士坦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