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洋河酒廠自2009年登陸資本市場以來,企業、資產高速擴張。在企業兩次改制前后入股的125位中高層的個人財富也因此迅速增長,成為千萬乃至億萬富豪。但職工反映說,數千名普通職工被收回原始股權后,依然蝸居在數十平米的老式公寓樓里,平均月收入只有兩三千元,生活條件20余年未有顯著改善。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三赴洋河鎮,采訪到的多位洋河老職工稱,正是由于原始股權被剝奪,他們喪失了江蘇洋河酒廠股份有限公司(下稱洋河股份,002304.SZ)上市后資產快速增長所帶來的財富效應,與擁有原始股權的中高層差距越來越大。一些中高層常常在他們面前炫耀說,他們擁有股權,“每年兩次分紅,錢多得花不完,家里買兩輛汽車,雨天開一輛,晴天開另一輛。”
2006年4月24日洋河職工圍堵工廠大門
緣起數千職工原始股
職工維權曾驚動中央
洋河股份所在的宿遷市洋河鎮自古以來就商貿繁榮、盛產美酒,以洋河酒廠為龍頭, 一個小鎮上擁擠著三四百家各色酒廠。在這個酒業重鎮,處處充滿著洋河酒廠的印記,占據著該鎮一大半的位置。《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在酒廠生活區找到了數名寫舉報信的老職工。
2002年改制時職工內退協議書
據一位酒廠老職工介紹, 1997年和1999年,國家規定給工人普調兩級工資,平均每人應調2500元。時任洋河集團董事長楊廷棟提出,讓工人用調資的錢及歷年結余工資給職工入原始股,1元1股,普通職工每人5000股,銷售人員人均8000股,中層干部人均10000股,領導層人均20000股,不足部分職工以現金補齊,集團工會代表員工持股,用于成立江蘇洋河酒業股份有限公司的投資。
職工原始股權證
一位姓周的老職工回憶說,1999年,洋河集團效益下滑、經營困難,已經到了舉步維艱的地步,為職工調資缺錢,便開展員工持股,進行現在所稱的“混改”工作,這是一種變相的集資行為。2000年,楊廷棟在全廠職工代表大會上宣稱,這個原始股是有保證的,可以子孫后代繼承,并給每位職工發放了一張原始股權憑證,根據此憑證,職工先后獲得了幾次分紅。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隨后的2002年,按照宿遷市政府加快產權制度改革的要求,洋河集團在中介機構的幫助下,進行了以減員增效為主要內容的第一次改制,先后完成清產核資、組織機構調整及人員定編等工作,最終確定總體改制方案,剝離不良資產、清理呆壞賬和精簡人員,同年12月底,以洋河集團為主要發起人,聯合上海海煙物流發展有限公司等6位公司法人和楊廷棟等14位自然人,共同發起設立了洋河股份,并獲得江蘇省政府的批復同意。
上訪職工代表焦正紅說,那場改制聲勢浩大、全場動員,目的是清理冗員,輕裝前行。當時街上掛滿“減員增效”的彩旗,職工還編了首歌謠唱道,“洋河酒廠形勢好,38歲吃勞保”。但這次改制被指責嚴重損害了職工利益,如一些非常年輕的職工未進編后由“全民工”(編者注:計劃經濟體制下全民所有制單位的職工,就是全民職工)內退后成了“合同工”(編者注:經濟體制改革后,企業和事業單位都有用人的自主權,對員工實行聘任制),廠里未兌現和下發《職工安置方案》里規定的“身份置換金”(編者注:身份置換金是國企改制中出現的,全稱是終止勞動合同身份置換補償金,職工通過變更、解除勞動合同,接受一定的經濟補償,由全民所有制職工置換為社會的從業人員,消除其對國有企業以及國家的依賴關系,使國家不再承擔無限責任。)。按照工齡計算,每位下崗職工能分到數萬元不等的“身份置換金”,但廠里扣住不發,一些人員因此聚集起來開始最初的上訪維權。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到,2006年洋河集團再次進行了改制,主要內容為增資擴股。洋河集團通過向管理層定向增發,進一步稀釋國有股在洋河股份的占比,由此前的51.099%稀釋到38.6%,將洋河股份由國有控股變為國有參股企業,是為第一次國有股減持,管理層持股比例上升到30%左右。2006年10月底,洋河集團將18.6%的國有股權在江蘇產權交易所掛牌拍賣,進一步將國有股稀釋到20%。
幾位老職工告訴記者,這兩次改制均未提及數千職工的原始股權和“身份置換金”問題,幾位上訪代表便向職工宣傳相關政策、向公司領導討要說法。越來越多的職工開始放下手中的工作聚集和聲討維權,數百職工圍堵廠區大門,部分車間停產,據說最后驚動了中央領導。
有公司內部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提供的一份文件顯示,中央和江蘇省、宿遷市的相關領導對洋河職工圍堵工廠大門情況逐級予以批示,要求妥善細致地做好工作,化解矛盾,維護穩定。
焦正紅說,罷工平息后,職工原始股權和“身份置換金”問題并未得到相應解決,他們繼續就此維權,但不敢太公開,害怕再次被抓起來。與此同時,酒廠領導以增股為名,要求職工上繳原始股權憑證,絕大部分職工按要求上繳后,不料卻是增股變成了退股,并稱為了不讓職工吃虧,宿遷市下撥2400萬元專款用作職工退股,并未按公司章程規定,經過職工簽字同意,5000元退股款便直接打到工資卡上。
為摸清洋河集團職工原始股權的來龍去脈,《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委托律師從工商部門調取了數百頁相關資料,仔細研究后發現,1999年12月,以洋河集團、洋河集團工會、鹽城市糖煙酒總公司、泗陽鋁制品廠等7家公司法人和楊廷棟、劉家勤、陳宗敬、王述榮、高學飛、莊德武等7位自然人共同出資5000萬元成立江蘇洋河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其中洋河集團工會出資2405.23萬元位列第一大股東、洋河集團出資2384.77萬元位列第二大股東; 江蘇洋河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已于2002年12月10日向工商部門申請變更為江蘇天藍酒業股份有限公司;變更完成后, 江蘇天藍酒業股份有限公司因虧損嚴重,已于2007 年3月被注銷,職工原始股權也一同隨之消失。另起爐灶、取而代之的是2002年12月底洋河集團為主導發起成立的洋河股份。
老職工代表焦正紅、陳復志、周萍、蔡孝輝等人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我們對此一無所知,一直都被蒙在鼓里,既沒有任何人通知我們簽字,也沒有召開職工代表大會,我們的原始股權就這樣說沒就沒了,到底是誰在操控這一切?”他們憤怒而無奈地質問。
洋河生產區廠景《中國經濟周刊》 記者 劉照普 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