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到八寶山殯儀館采訪的這天,天色陰沉,加上館里一片莊嚴肅穆的氣氛和隱隱傳來的哀樂聲,令人覺得非常壓抑,可是接觸到在這里工作的一群年輕人之后,這種壓抑感便蕩然無存,黑色的工作服遮蓋不住他們飛揚的青春,每天面對死亡和傷痛并沒有抹去他們臉上的笑容。80后葬禮策劃師陳晨告訴記者,在殯儀館的工作和生活就像“雙面人生”,因為北京的習慣是上午舉辦葬禮,所以他們上午在工作現場不能有笑容,要嚴格遵守行業的各種忌語,一絲不茍地完成葬禮流程,而下午是屬于自己的時間,一大群年輕同事一起快樂相處,開心而輕松,“我們已經習慣了,這就是我們的工作,而我非常熱愛這個職業。”
冷門轉熱
半個月接到500份簡歷
北京女孩陳晨是2006年來到八寶山殯儀館工作的,所學專業和殯葬沒半點關系,“我學的是財務,當時看到殯儀館招聘青年引導員,就來報名應聘,因為這里是事業單位,福利待遇都不錯,重要的是很穩定,所以家里人也很支持我來這里工作。”那一年一共招聘5名引導員,前來報名應聘的大學生很多,競爭相當激烈,陳晨最后被錄取,也算得上是過五關斬六將,對此她很自豪。
殯葬行業一直是冷門行業,過去很多人對此有忌諱,一度曾出現后繼無人的斷檔局面,而現在冷門已經開始轉熱。記者在殯儀館看到,很多工作人員都是80后,其中不乏帥哥美女。記者從殯葬管理處了解到,殯儀系統幾乎每年都會有招聘計劃,招聘的崗位除了一線工種外,還有管理人員,而且殯葬服務的工種也在不斷拓寬,會將殯葬美學、心理安慰等現代殯儀文化融入服務內容中。曾有一次北京市殯葬系統計劃招收五至六名大學應屆畢業生做行政工作,半個月內就收到了清華、北大等高校學生的500多份應聘簡歷,近四分之一是研究生。而此次八寶山推出的10名葬禮策劃師,也是一水兒的年輕人,看中的就是他們的創意和觀念。
23歲的楊薇薇畢業于北京社會管理職業學院,算是八寶山殯儀館為數不多的“科班出身”。她在學校前兩年學的是社會工作專業,大三的時候轉學殯葬專業,所學的課程包括遺體整容、遺體防腐、殯儀服務員、火化機操作等,她是這里最年輕的遺體整容師。
這些年輕人從不諱言自己的工作,性格爽朗的陳晨面對記者,總是笑個不停。“我們朋友之間會問‘你在哪兒工作’,我說‘在八寶山’。朋友就會說:‘哎喲,那工作不錯。’”陳晨告訴記者,“現在找工作那么難,能在這里工作覺得很踏實,起碼不用啃老。”
哀樂一起
和逝者家屬一起大哭
“我剛來的時候,經常聽到哀樂一響,便情不自禁和逝者家屬一起大哭。”陳晨笑著回憶幾年前剛工作的情形,“工作環境確實比較壓抑,要改變很多平時的習慣,例如見到逝者家屬不能說‘你好’、‘再見 ’,只能說‘您有什么需要幫助的’,不能面帶笑容,后來就逐漸變成了一種工作習慣。”
“做我們這個工作,確實不能精神太脆弱,像我這樣大大咧咧的,很快就可以適應。”陳晨說得輕描淡寫,“但是保持淡定,并不代表麻木和冷漠。”另一位葬禮策劃師趙東來也表示,從事這項工作最重要的一個素質就是要有愛心,“一顆感恩和悲憫的心”,“這些年我接觸了無數的逝者家屬,親人去世對一個家庭來說是巨大的打擊,他們是那樣悲傷、無助、慌亂,面對喪事無從下手,急切地想尋找一個依靠,而我們就是他們可以依靠和信任的人。”曾有一名農民工在京生病去世,他的家人想在八寶山辦一個稍微體面一點的葬禮,可是又沒什么錢,“我們館有對弱勢群體的優惠政策,只收了1000元就把喪事辦妥,家屬們跪下感謝我們。這個工作就是一種善行。”
雙面生活
心理療法解決情緒困擾
陳晨和許多女生一樣,喜歡看書,看動漫,她甚至還喜歡看鬼片。“美國拍的恐怖片都很血腥。相比之下,我們天天看到的也就不算什么啦。”她咯咯直笑,“看那個就是純粹讓自己放松一下。”
記者觀察到,殯儀館內有好幾個籃球場,還有活動室和各種健身器材,陳晨告訴記者,下午工作不忙的時候,大家就會三五成群地打球、踢毽、跳繩、健身,同事之間的關系非常融洽,單位會經常開展一些業余活動,包括看電影、拔河比賽、運動會、演講比賽等,“都是怕我們心理壓力大,通過這些活動來減減壓。”她說。“單位還會請心理咨詢專家給我們辦講座,專家帶我們一起閉上眼睛,聽著舒緩的音樂,放松身心,這是對情緒的一種調節。”到目前為止,殯儀館的工作人員沒有出現過心理疾患和嚴重的情緒困擾。
這些年輕人的終身大事并未因職業而受到影響,趙東來告訴記者,他已經結婚成家,妻子對他從事殯葬工作從來沒有過反對意見。而陳晨的男朋友也不曾對她的工作說過半個“不”字,“我男朋友的爺爺是個老紅軍,每次見到我都夸我工作得好,還經常介紹一些朋友來找我辦業務。”
雖然從事的工作和死亡沾邊,但是這些年輕人的生活和同齡人并無差異,要說不同,可能是對生命多了一分思考和尊重。“在別人最脆弱的時候,我能幫到他們,我就覺得這個職業很神圣。”陳晨鄭重地說。(胡鐵湘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