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據媒體報道,記者從河北省政府婦女兒童工作委員會獲悉,為消除對兒童的歧視和傷害,河北省政府頒布的《河北省兒童發展規劃(2011-2020)》,提出了一系列具有針對性的措施。其中明確提出,兒童有權對影響兒童的事項發表意見和建議,決定有關兒童的重大事項要吸收兒童代表參與,聽取兒童意見。
維權正方
童心上通下達堪稱有益嘗試
涉及有關兒童的重大事項,要聽取兒童代表意見,開辟了一個能夠讓孩子們展露心聲、發表意見、提出要求的機會和窗口,也讓社會、學校和家長聽到孩子們的想法和呼聲。從這一點來看,為未成年人創造良好的成長環境,不僅是大人們的事情,同樣也是孩子們的事情,社會、學校和家長與孩子是一對相互平等的主體,在涉及孩子們自己的事情上,往往孩子們是最有發言權的,他們的意見也最能擊中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之中存在的時弊。
只有大人們為他們創造一個平等而能暢所欲言的表達環境,從孩子們的意見中尋找未成年人成長過程中帶來的規律性的東西,并通過深入仔細地研究、探討,形成社會、學校和家長與孩子們心理溝通與表達上互動的機制。毫無疑問,經孩子們“審定”的教育事項肯定能受到孩子們的歡迎與喜歡。在實施未成年人教育的方法和策略上也才更具針對性和科學性。
今天的孩子們自主意識超過了他們的父輩,他們對社會生活中許多社會問題和現象常常有著自己的看法,在涉及到自身利益的問題上,他們有著自己的想法和要求,可長久以來沒有一種制度性的安排讓他們有表達的機會,而“決定有關兒童的重大事項,要聽取兒童代表意見,”讓童心所想、童心所盼、童心所愿能夠上通下達,則是對孩子們參政議政能力從小培養的一種有益嘗試,對培養孩子們主人翁意識也將大有益處。(錦繡文)
評判
涉童重大事項不能沒有童音
一些我們成年人看來是必須實施的關愛和呵護行為,沒準卻是侵害未成年人童趣童樂意味的行為,因為一些在成年人看來無所謂和無足輕重、忽略不計的行為,對于孩子們而言,沒準卻是一個充滿樂趣和體現成長快樂的行為。我們看起來充滿著愛與關懷的干預,對于孩子們而言,卻極有可能是一種粗暴的行為干涉和快樂剝奪;沒準卻是一個枯燥無味、過分重效果而忽視孩子們接受能力和心理承受能力的粗暴干涉。舉一個很簡單的例子,每個家長都希望能通過創造條件、提供機會等方式,讓孩子有更好的學習成長環境,但在這種思維下產生的諸如培訓班、輔導班、奧賽班等,真的能得到孩子們的喜歡和接受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其實,現實中像類似的成年人關愛和呵護一頭熱,但孩子們卻不買賬的現象幾乎是屢見不鮮,而這恰恰是現實中“涉童”行為的一個縮影和極致表現,那就是成人一味地施與而忽視了未成年人的內心感受和成長主體權益,這也是導致我們看起來很美的愛與呵護往往難以得到孩子們認可和接受,實施效果也難以理想的根源。
對未成年人的愛與呵護是必須的,但這種愛與呵護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對未成年人這個個體權益的尊重以及服務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的前提之下。如果忽視了這一點,那么這種愛與呵護只能是成人的主動給予而不是孩子們的主動接受,如果關愛和呵護成為被動接受、內心不愿意從之的行為,其行為效果以及對未成年人全面健康成長的效果可窺一斑,確實難以理想。所以,在對孩子給予愛和呵護的同時,更應該尊重其成長的權益和成長的需求,應該成為我們給予關愛與呵護的前提和基礎性原則。而這一點的內涵,對于“涉童”政策而言,根本就是是否能充分聽取“童音童語”,這不僅是一種尊重,更是一種充滿著科學的教育引導思維的更全面的愛與呵護。(許朝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