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尷尬經歷引來冬訓計劃三次“變臉”
春節剛過,沈陽軍區某防空旅全員全裝挺進茫茫林海雪原,在長白山腹地的某陌生地域展開冬訓,記者跟隨采訪。
“冬訓年年搞,今年有啥不同?”面對記者的疑問,旅長劉佐良沒有正面回答,而是遞給記者一張冬訓計劃表。
記者曾多次采訪冬訓,稍加研究便從這張計劃表上看出了端倪:這次冬訓,該旅在強化徒步行軍、夜間奔襲、構筑工事、裝備偽裝等傳統課目訓練的同時,突出了實戰化的對抗演練,增加了指揮所接替指揮、山地反空襲作戰、某新型雷達保障演練等對抗性的訓練內容。
|
|
一旁的旅作訓科長金東權告訴記者,這份冬訓計劃把他“折騰”得很苦,幾次上報都被旅領導打回,反反復復修改了3遍。
“這都緣于春節前的一次演練的尷尬經歷。”金科長對那次演練中的場景記憶猶新:配有某新型雷達的二營及時捕捉到來襲“敵機”,可由于系統軟件不兼容,目標信息遲遲傳不出去,導致貽誤戰機;擔負陣地值班任務的某信息化裝備,因未采取有效的保溫措施,在極寒條件下被凍得“罷了工”;部隊雪地行軍,速度雖然很快,但缺少必要的防護措施,成了“敵機”的活靶子……
旅黨委深入分析后認為:提高部隊在寒區的作戰本領,必須強化訓練的對抗性,適應打仗的要求創新訓練模式。為此,他們決定從今年冬訓入手尋求突破。
全程對抗讓今日冬訓場不再僅練“鐵腳板”
雪花飛舞,冷風如刀。該旅全員全裝全要素采取小群多路、摩托化與徒步行軍相結合的方式,向某陌生區域開進。
“前方偵察兵報告,西南方向500米處發現小股‘敵特’襲擾。”一營營長蔣雨龍沒想到,部隊出營門不到20分鐘就遭遇“敵情”。
蔣營長立即下達行動命令。“叭、叭……”空曠的雪野上空,隨即響起陣陣清脆而急促的槍聲。一番激戰,前方傳來戰報:擊退小股“敵特”,己方“傷亡”5人。
中午時分,官兵駕馭火炮、雷達等主戰裝備成戰斗梯隊開進至一狹長雪溝,突然接到“敵機”來襲的空情通報,刺耳的防空警報驟然響起。
突如其來的戰況沒有打亂部隊陣腳。旅長劉佐良果斷下達命令:“修理、汽車等保障分隊立即就近就便隱蔽,高炮分隊加強值班警戒,殲滅來犯之‘敵’!”
放眼望去,牽引車、修理車等重型裝備疾速開進叢林溝壑,經過巧妙偽裝,部隊瞬間遁地無形。一門門高炮借助有利地形和偽裝器材倚天矗立,等待來犯之“敵”。
“嗵嗵嗵……”隨著高炮發出的陣陣怒吼,記者從指揮方艙的態勢圖上看到:3架“敵機”兩架被擊毀,1架倉皇而逃。
“以往冬訓,部隊演練都是模擬空情,對抗不夠逼真。今年,我們積極協調駐地空軍和地方相關部門,全程都用真實空情保障。此外,旅里還成立了特遣分隊充當‘藍軍’,在紅藍對抗中檢驗和提升部隊戰斗力。”旅參謀長付剛告訴記者。
反偵察、防空襲、遭遇戰、進攻戰……幾天下來,記者發現,此次冬訓設置的20多個戰術課目,全部是隨機導調,全程充滿了“火藥味”。
盡快實現從走到“打”轉變
兵發雪原,鏖戰林海。這次嚴寒條件下的實兵實裝對抗演練,使參演官兵的體能、技能和意志接受了“戰火”的考驗和磨礪,同時也給官兵的思想觀念帶來了很大觸動,引發了陣陣思想沖擊波——
提高寒區部隊作戰能力,必須使冬訓走出在低層次徘徊的局面。“背著行囊走一路,野外露營住兩宿”“練練腳板子,套套鐵鏈子”是官兵對過去冬訓的形象描述。此次冬訓,該旅一改習慣性做法,按照打仗的標準高起點組織籌劃訓練,全程設置戰術背景,把全旅各種主戰裝備全部拉到林海雪原真打實抗,接受“寒將軍”和近似實戰環境的檢驗,演兵場上的硝煙使官兵強烈地感受到:冬訓不再僅是耐寒訓練,也不是單純的機動訓練。對此,該旅政委馬寶川說:“加快轉變戰斗力生成模式,寒區部隊必須盡快實現從走到‘打’的轉變。”
創新冬訓組訓模式,必須緊扣實戰要求,突出對抗性和信息化。據介紹,現行的《軍事訓練與考核大綱》對冬季訓練的內容、具體標準等沒有明確規范。冬訓訓什么?怎么訓?按什么標準訓?各部隊都是自行把握,少數部隊在組訓過程中隨意性較大。通過此次冬訓實踐,該旅官兵對冬訓的目標要求有了更深的認識。(王紹波 李杰 劉德武)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神舟二十二號飛船載貨飛赴中國空間站 我國2025-11-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