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核心閱讀】
河南省漯河市“十萬黨員公開承諾”2008年曾在全國引發熱議,在人們質疑和期待的目光中,漯河市公開承諾堅定地走了4年。如今,承諾踐諾之路越走越寬,各級黨組織及黨員、領導班子及成員,甚至民營企業管理人員、非黨員干部、普通群眾也積極參與進來,全市近11萬黨員96%以上參與了公開承諾,承諾兌現率在95%以上;全市近千名縣級領導干部制定承諾事項5000多條,其中縣級領導干部年度踐諾情況群眾滿意度均在94%以上;全市4647個基層黨組織全部進行了公開承諾,有效激發了基層基礎工作。
4年前,河南漯河市委市直工委書記戴友良一句“堅持走路上下班”的承諾引起網民“拍磚”。今天,這位幾年來一直堅持走路上下班的書記笑著對記者說:“原來承諾是為了逼自己厲行節儉,現在走路上下班已經成為我的生活習慣。”而“身體力行,引導建立良好的社會風尚”正是漯河市當年對黨員干部制定公開承諾事項的要求之一。
承諾什么 聽群眾的
辦群眾需要辦的事,讓群眾來“品頭論足”
公開承諾活動伊始,為了不讓活動流于形式,取得扎實效果,漯河市委組織部著實費了一番腦筋:承諾內容實行分類指導,不同類別黨員有不同的“條條框框”;公開形式實行黨員統一填寫制式承諾書,由黨組織審核、蓋章、“貼出去”;檢驗效果實行黨員述諾、群眾評諾,承諾落實得怎么樣,要讓群眾來“品頭論足”。一輪下來,部分黨員后脊梁出了汗:“原以為說說就行了,沒想到跟過堂一樣,這以后承諾事項要認真制定、落實,不能丟人現眼。”
去年,召陵區召陵鎮大徐莊村的大棚精品西瓜又賣出了好價錢,看著村民們臉上抑制不住的喜悅,“黨員中心戶”徐電超2012年的承諾底氣更足:“我要承諾帶領群眾再發展1000畝標準大棚,大家共同致富。”建大棚、選品種、找銷路,發展千畝大棚不是輕而易舉的事,但老徐很有信心:“今年咱村建的400畝大棚,一個棚收入七八萬,群眾都想致富哩,群眾需要啥,咱黨員就要承諾為群眾干點啥。”
同樣是承諾辦群眾需要辦的事,去年年初,市建委通過新聞媒體、征求意見函等形式,在全市廣泛征集為民辦實事、辦好事的意見建議,共征集梳理出108項,經黨委會研究決定后,在市級媒體上公開向全市人民承諾辦好25項實事。“還沒到年底,我們承諾的25項實事就已經全部辦結,一批事關群眾利益的問題得到解決,群眾反響很好。”市建委黨委副書記王志民欣慰地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