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今年,公益慈善等類社會組織在北京登記注冊,有望無須再找業務主管單位,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昨天,2012年北京市民政工作會召開。市民政局首次提出,今年,將探索研究推動社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向業務指導單位轉變。
探索突破社會組織雙重管理
這一轉變意味著,北京市將繼廣東“破冰”之后,探索突破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壁壘,實現真正意義上的直接登記。北京市社團辦主任溫慶云介紹,社會組織業務主管向業務指導轉變的試點,可先從市民政局目前“一手托兩家”(既做業務主管,也做登記主管)的社會組織開始。
社會組織登記前審批或成歷史
我國現行的社會組織管理法規,由《社會團體登記管理條例》、《基金會管理條例》和《民辦非企業單位登記管理暫行條例》組成,其中均規定,社會組織要獲得“合法身份”,須先獲得所在行業業務主管部門的審批,才能到民政部門登記管理機關申請登記。
溫慶云透露,已在修訂的三個社會組織行政法規今年有望獲得通過,修訂后的法規,有望從立法角度確立社會組織直接登記制度。社會組織登記成立前須找業務主管單位審批,將成為歷史。
“雙重管理”尚未真正破冰
去年2月,北京市在全國率先提出工商經濟、公益慈善、社會福利、社會服務4類社會組織試點向民政部門“直接登記”,從操作層面降低社會組織的登記門檻。
當時,有社會組織誤認為,今后申請登記不再需要業務主管部門審批。但北京市社團辦相關負責人此后多次表示,北京對于社會組織的“雙重管理”并未真正破冰,只是作出一些嘗試,提高社會組織登記的可能性和成功率。譬如民政部門可代為尋找、協調業務主管單位,或“一手托兩家”,既做業務主管單位,也做登記主管單位。
- 背景
廣東率先試水“直接登記”
很多社會組織因找不到業務主管部門,無法在民政部門獲得登記,只能在工商部門注冊為企業,發展受到限制。還有不少社會組織無“合法身份”,資金募集難、無法申報政府購買服務項目。
去年11月,廣東省民政廳提出,從今年7月1日起,除特別規定、特殊領域外,將社會組織的業務主管單位改為業務指導單位,社會組織直接向民政部門申請成立。這也是我國率先提出摒棄社會組織“雙頭管理”,實現直接登記的地方改革方案。
去年年底,民政部部長李立國在全國民政工作會議上表示,要推廣廣東經驗,支持有條件的地方將社會組織業務主管單位改為業務指導單位。李立國表示,民政部將繼續協調、配合社會化組織三個行政法規的修訂工作,做好相關銜接配套工作。
- 新政
●助孤殘兒童融入家庭
今年,北京市將研究制定福利機構孤殘兒童回歸家庭、融入社會扶持政策。這意味著,將有更多孤殘兒童能夠被家庭合法收養。
●新建養老床位1萬張
今年,北京市將新建養老床位1萬張。將推進市老年社區二期、南城養老院、松鶴溫泉新村建設。
●辦養老機構將獲補貼
通過以獎代補等形式推進養老機構星級評定,提升養老機構服務質量。對街道、鄉鎮政府辦養老機構給予運營資助,補貼社會辦養老機構新增床位開辦費用。 (記者魏銘言)
- 相關新聞
社會組織從業者有望整體漲薪
全市社會組織將建最低工資標準,比照事業單位,工資納入“工資基金”;上保險
本報訊 (記者魏銘言)民間組織從業者,今年起將逐步納入由北京市民政局建立的“社會組織專職人員編制體系”,在編者的收入和保障水平,將大幅提高并建立工資增長機制。
社會組織工資水平有望漲一倍
市社團辦的摸底調查顯示,目前,北京社會組織從業者的收入較低,平均只有2000元左右,很多人只能拿到1000多元,收入低導致社會組織“留不住人”。
市社團辦主任溫慶云介紹,今年,爭取首先對在市民政局登記的市級社會組織,全部核定編制和一個合理工資水平,推動社會組織為在職工作人員漲工資,完善各種保險?!氨热?,一個運行狀況正常的社會組織,我們刨除其運行成本,人員的工資水平可以核定到3000-4000元,并要求社會組織為員工繳納各種社會保險,包括生育險”。
市民政局還在爭取制定社會組織的最低工資標準,比照全市平均工資增長,建立社會組織專職人員的工資增長機制。
社會組織將獲稅收優惠
不過,民政部門為社會組織核定的工資水平,只是根據不同社會組織的資金籌集量、工作量、爭取政府購買服務的資金量等因素,為社會組織劃定的指導工資標準。“因為社會組織的工資最終是自籌的,不能靠財政撥款”。溫慶云稱,比照事業單位,將社會組織的人員工資納入“工資基金”管理,除了為社會組織從業者創造一個收入穩定增長的保障機制,還將為社會組織發展壯大,爭取一些稅收方面的政策優惠。
社會組織從業者將有職稱
除了為社會組織專職人員漲工資,今年,市民政局還在探索設立社會組織從業者的職稱系列。溫慶云說,市社團辦將研究不同類別社會組織的專業職稱設計,“可以像工程師、醫生一樣,隨著專業經驗積累,擁有專業晉升空間”,通過良好的職業前景設計,吸引更多人進入社會組織工作。
北京探索建老人意外傷害保險
系商業險,考慮由老人自愿自費繳納,困難群體或由財政埋單
本報訊 (記者魏銘言)今年,北京將探索建立60周歲及以上戶籍老年人意外傷害保險。
北京市老齡辦常務副主任李建國介紹,老年意外傷害保險是一種商業險,主要由老人自愿自費繳納;初步設想是每份保險價值不高,10元或20元一份,保價大概在數萬元到十萬元。
政府將通過財政埋單,為更多低保、貧困、高齡、獨居等特殊困境老人購買老年意外保險。同時,市民政局和市老齡辦還計劃鼓勵一些公益慈善性質的老齡關愛基金,募集社會善款,為特殊老人購買老年意外保險。
目前,我國尚無專門針對老齡人群的意外保險。市老齡協會相關負責人介紹,由于身體衰退,行動、反應遲緩,老人受到意外傷害的隱患,確實比普通人更多。因此,李建國認為,今后,養老機構和社區養老服務商,都可以為老人代購意外保險,給老人更多安全保障。
目前,北京60歲以上戶籍老人已達到235萬人。市老齡辦介紹,北京城市人口老齡化已進入提速期。
此外,北京今年還將探索建立老年人長期護理保險。被保險人從年輕時開始繳納,在年老生病后,由護理保險來支付長期專業護理所需的高額費用。在老年護理保險發展較成熟的國家,人們一般從40歲左右,就開始繳納保險,為年老后的基本生存質量買一個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