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新學期,誰來接送農村學童?
寒假一天天過去,開學的日子一天天迫近,小慧卻越來越發愁:怎么去學校。
小慧今年7歲,家住大別山里,在12公里外的中心村小學讀一年級。就在一個月前,小慧還不為上學發愁,因為她和同村的3個小伙伴一起,每天能擠三輪車上下學。三輪車是爸爸和幾個家長合伙租的,沿途接送12個孩子,每人每月50元,每天早接晚送。新學期沒車坐了,因為寒假前,小慧和小伙伴們坐的“黑”校車被取締了。
和小慧一樣,開學前為怎么去上學而苦惱的學童有很多。記者在調查中了解到,非法校車停運后,由于合法校車尚難到位,寒假一結束,很多農村學童立即面臨怎么去學校的難題。
為杜絕校車事故,政府嚴抓校車安全,早在放寒假前,農村實際運營的“校車”幾乎全部停運。去年11月份,福建晉安違規校車停運后,遠郊上千學生被迫停課。廣西柳州嚴查非法“校車”,嚇跑了平時活躍在鄉間小道上接送小孩上學的面包車、三輪車,很多學生只得步行上學。
為安排好小慧寒假后的上學問題,在廣東打工的爸爸臘月十八就趕回家,以前他要到年根才回來。自己認識的,朋友介紹的,找了很多家,聽說是接送學生,沒有一個不搖頭,都說“不敢”:一怕出事,二怕罰款。帶孩子去廣東上學吧,一是生活、上學成本太高,二是兩口子打工每天很忙,沒時間接送。轉學更不現實,因為周邊村小學都撤了,換其他小學只會更遠。
湖北省蘄春縣張鋪中心小學校長吳慶全告訴記者,撤點并校后,一個中心小學要接納五六個村的學童,上學遠的要走二三十里,不坐車肯定不行。考慮到路遠,三年級以上早已實行寄宿。一、二年級孩子太小,生活不能自理,學校照料不了,需要在家住,必須每天用車接送。每村需要走讀的也就三五個孩子,雖然人不多,但居住分散。如果開校車,一所學校往往需要幾條線路。
國務院新發布的《校車安全條例(草案)》規定:“國家對校車使用實行許可制度。符合下列條件的7座以上載客汽車,可以申請作為校車使用:(一)屬于學校或者校車服務提供單位所有;(二)符合機動車安全技術國家標準,專用校車符合專用校車國家標準,并取得機動車檢驗合格證明;(三)裝備統一的校車標志燈和停車指示牌,專用校車噴涂統一的校車外觀標識;(四)已投保機動車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和乘客責任保險。”記者走訪了不少農村中心小學校長,他們認為,規范校車是好事,但是如果按此標準衡量,農村實際運營的“校車”幾乎沒有合格的。以前學校主動幫學生找車,每條線路都安排老師陪同。現在,有了《校車安全條例(草案)》,處罰很嚴厲,學校不管了,通知讓家長自己接送孩子。
農村校車問題歸根結底是上學成本問題。符合規定的校車一輛就要幾十萬元,農村小學買不起。即使買得起,也用不起,因為油費、司機工資、日常維護都不是小數目。花幾十萬元買一輛新校車,每年再花十多萬元去維持運營,可能只服務一二十個學童。一所小學可能需要配幾輛,學校負擔不起,家長更負擔不起。雖然《校車安全條例(草案)》規定“校車服務所需的財政資金由中央財政和地方財政分擔”,但據有關部門測算,給需要校車的學生配校車,全國一次性要投入4500億元,另外還有日常運營成本。是否需要恢復村小學,讓學童在本村上學?記者調查發現,農村兒童逐年減少,一個村往往只有十來個小學適齡兒童。六個年級,十來個學生,如何辦成學校,如何保證教學質量?因此,還得集中就讀,車接車送。
最近,《專用校車安全技術條例》、《專用校車座椅系統及其車輛固定件的強度》兩項國家強制性標準已通過審查,可以想見,不用太久,符合國家強制標準的校車就會出廠。由于從生產到配備需要一個過程,而新學期就要開學,當務之急是安排過渡車輛,解決農村學童開學后上學難問題。福建晉安違規校車停運后,因旅游公司的大巴具備校車資質,也得到了交警部門的認可,晉安區政府立即牽頭,請教育局、學校和旅游公司三方坐到一起,拿出解決方案:小學按一輛車一天350元的標準,租用旅游公司7輛大巴接送學生,學生每月收車費200元。晉安這一做法值得借鑒。鑒于農村小學普遍無力解決校車問題,又害怕承擔安全事故責任,各地政府部門理應主動幫助聯系合適的社會車輛,暫時用作校車。
記者發稿時已是正月初七,離小慧開學只有兩天,小慧們的爸爸還在為孩子上學坐車而奔走。他們無奈地告訴記者:“要是這兩天還落實不下來,只好今年先不出去打工,買摩托接送孩子了。”大家都用摩托接送孩子,不僅牽扯精力,而且更易發生安全事故。但愿“黑”校車停運后,農村學童開學坐車問題能盡快解決。(記者 黃俊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