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在農歷大年初八舉行的浙江省民營經濟萬人大會上,會中會末,與會的民營企業家們爆發出兩次由衷而熱烈的掌聲。
“持續多年的國際金融危機,造成國外一些知名企業經營困難甚至破產倒閉,這為我省民營企業‘走出去’并購企業、收購品牌、招攬人才、建立營銷網絡提供了難得的機會”。講到這里,浙江省委書記趙洪祝脫稿說道:“現在浙江轉型升級最缺的就是人才,吸引人才首先要考慮企業需要。在場的民營企業家們,你們需要什么樣的人才,可以向省委組織部提出來,如果他們支持不積極,就直接向我反映。”省委書記大會上現場承諾,自愿充當民營企業人才引進的“堅強后盾”。話音未落,與會的民營企業家們即報以長時間熱烈的掌聲。
農歷龍年上班的第二天,浙江省委省政府就召集上萬名政府官員、企業家召開規模空前的民營企業大會。而在會上,省委書記再三強調人才引進對于民營企業轉型升級的重要性,其良苦用心令不少企業家動容。
事實上,浙江作為民營經濟大省,經過三十年的高速發展,先發優勢不再,資源約束加劇,逐步進入新的瓶頸期,加上國內外復雜經濟形勢的挑戰、融資難投資難創新難盈利難等多難的困擾,2012年對浙江眾多民營企業來說形勢可謂嚴峻。
在趙洪祝看來,過去,浙商一枝獨秀靠的是創業創新闖天下的那股“闖勁”,如今浙商要渡過新的難關,仍然離不開這股不服輸的勁,進入新的歷史階段,浙商需要“找到新的方向感”。
他為此建議浙商從五個方面把握“方向感”:在結構優化和產業升級上下功夫,在增強內生動力和提高素質上下功夫,在“走出去”、“引進來”互動融合上下功夫,在節約集約和綠色發展上下功夫,在集約發展以及在提升質量誠信和強化社會責任上下功夫。
趙洪祝說,引進人才要根據企業發展需求有的放矢,不是說是人才就引進、引進的人才越高端就越好,比如研究導彈的我們引進來也用不上,用不上就很難留得住。“對民營企業提出來的人才需求,不光省委組織部,各級組織部門、科技部門、經貿部門、外事部門,都要發揮各自長處去幫助引進,各級黨委政府領導和各個部門的領導,大家外出多、交往廣,腦子里都應該裝著民營企業吸納人才的事。”
在會議快結束時,省長夏寶龍在正式講話之后,出人意外地當場念了一幅自己新撰寫的對聯作為結束語:“憶往昔,翻天地覆,民營企業改革開放堅持發展四千四萬造輝煌。看今朝,龍騰虎躍,中國浙商轉型升級科學發展創業創新再騰飛。”省長的激情與勉勵,再一次蠃得參會民營企業家們的一片歡呼和掌聲。
進入2000年以來,如此大規模的民營企業大會,浙江省只開過兩次。上一次是2004年,首次提出民營企業要“跳出浙江、發展浙江”,實現跨越式大發展。八年過去了,浙江民營企業盡管成績斐然貢獻巨大,但仍然需要突出重圍,實現大發展大提升。
在大會講話中,省長夏寶龍講了兩個故事寄寓對民營企業的厚望。
今年春節他帶隊看望困難企業,去到嘉興慰問了一家來自外省的企業,了解了企業情況以后,他開玩笑說:你(這個企業)人的腦袋比產品還多了,而且好幾百員工來自22個省,我有兩點建議:第一點建議你的企業可以遷到中西部相對欠發達地區去,可以降低勞動力的成本和產品的成本。第二點建議,如果你要留在浙江,就要更新設備,提升競爭力。
夏寶龍說,現在幫助困難企業,并不是要把所有企業都保下來,對前景好的企業要讓它活得更好,對該死的企業就得關停并轉。因為“對落后產能、劣質企業的容忍就是對先進產能和優秀企業的不公。”
第二個故事講,一個浙商在本省某地審批項目,不僅部門的人臉難看,一等就是十幾天。而同樣的項目去上海審批,這個浙商以為上海管理更嚴,還不得至少一個月!結果上海辦事部門不僅話暖心,幾天就辦下了手續。
“制度環境是最重要的生產力,”夏寶龍說,“我們要捫心自問,我們行政制度改革有沒有到位,審批環節是不是太多,審批時間是不是太長。我們支持民營經濟發展的政策力度夠不夠大,措施有沒有落到實處,我們的服務夠不夠細致,門會不會難進,臉會不會難看?為此,我們適時召開了首屆世界浙商大會和全省民營經濟大會,進一步貫徹落實國務院新36條重大舉措,深入實施浙商回歸的工程,出臺實施一批支持浙商創新創業的政策舉措,大力支持民營企業與央企、省屬企業、外企開展戰略合作,努力追求民營經濟的實體戰略發展。”
但這還不夠!夏寶龍強調: “浙商成長和民營經濟發展得益于以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為趨向的改革,下一步的大發展大提升,還要大力破除民營經濟發展的各類政策障礙和準入壁壘,維護公平競爭的市場秩序,努力創造健康良好的發展環境和充滿活力的發展機制。”
夏寶龍對民營企業家們說:“浙商在省內外有600萬,世界上還有150萬,希望你們都要在自己的家鄉建立起自己的豐碑,這個豐碑不是立那個牌坊,而是要扎扎實實的在家鄉干成一番事業,回報自己的家鄉父老。” (郭獻文、章苒、商意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