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今天,你被圍觀了嗎?
在“人人都有麥克風”的自媒體時代,無論是明星還是乞丐,都可能成為網絡上的“新聞人物”。黨員干部特別是領導干部,更是億萬網民的興奮點。穿什么鞋、戴什么表、抽什么煙、吃什么飯、說什么話、辦什么事,都可能成為網絡新聞,引發網民的群體性圍觀。
作為一種典型的從眾行為,網民的群體圍觀具有易傳染、情緒化的特點,能產生一傳十、十傳百的“爆炸式”傳播效應。以近日被爆炒的“某縣被免職領導悄然復出”事件為例,短短幾天時間,就有上千個新聞網頁轉載、幾千個論壇討論、900多個博客聚焦。擁有5億網民、3億微博用戶的中國互聯網,已經像胡錦濤總書記指出的那樣,成為“思想文化信息的集散地和社會輿論的放大器”。
可以說,網友的目光聚焦,網友的集體表達,形成了影響不小的“民間意見輿論場”,改變了輿論的格局和生態。有學者比喻說,在網絡圍觀的時代,管理者仿佛落入了古希臘“狄奧尼索斯劇場”的中央,被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四周都是圍觀的人群,他們能夠看見光鮮的正面,也能看見“孔雀的屁股”。
圍觀是無形的壓力。《人民論壇》雜志曾做過一個調查,七成網民認為官員有“恐懼網絡癥”,怕被監督。網絡恐懼到了什么程度?調查顯示,55%的受調查者選擇“有壓力”,10%的受調查者表示“壓力很大,讓人提心吊膽,嚴重影響正常工作開展”。難怪有專家呼吁,要趕緊與時俱進的是政府官員。
圍觀是壓力也是動力。面對網民的集體“喊話”,不少政府部門主動回應網民關切,對網友投訴的干部、質疑的問題,及時答復和處理。網民追究的“抽天價香煙的局長”,因受賄罪被判處有期徒刑11年。“日記門局長”,因受賄罪被判有期徒刑13年。在“創造條件讓人民監督政府”的今天,互聯網不僅成為民意與政府對接互動的新渠道,還創造了網絡反腐的新形式。
與此同時,網民的群體圍觀正成為信息公開化、行政透明化的民間推手。從北京市政府的“微博發布廳”到成都市政府的“微成都”,從外交部的“外交小靈通”到南京警方的“三國殺”版通緝令……由被動“接招”、疲于應付,到主動“出牌”,利用網民的“圍觀心態”設置議題、抓捕逃犯,這些積極的變化,折射出政府部門以人為本的執政理念,贏得了網民的贊譽和關注。
在人人都可能是“記者”的今天,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正朝著“無所不在、無時不在”的方向發展。黨員干部應客觀理性地看待網絡圍觀現象,不懼怕、不排斥、不逃避、不打壓、不作秀,學會與網民平等地對話。領導干部要進一步增強“接受監督天經地義”的意識,學會在監督下工作,讓自己的言行經得起群眾的質疑和檢驗。唐宋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注冊
神舟二十二號飛船載貨飛赴中國空間站 我國2025-11-25
閩南網推出專題報道,以圖、文、視頻等形式,展現泉州在補齊養老事業短板,提升養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