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24日。湛江某軍港,鑼鼓喧天。海軍南海艦隊某驅逐艦支隊“武漢”艦又一次從亞丁灣載譽歸來。
“武漢”艦自2005年列裝后,狠抓實戰化訓練,官兵們把敵情分析滲透到每個作戰環節,使戰法研究與戰場需求實現“無縫對接”,讓訓練和實戰融為一體。
艦上裝備的某型導彈系統技術含量較高,官兵們按照實戰要求制定、修改各種作戰流程,并探索出“單兵-戰位-系統”的訓練方式,使該型導彈作戰反應時間縮短了18%,并在導彈實射時,首發命中目標。
有一次,“武漢”艦與兄弟艦艇在某海域展開“廝殺”。在信息對抗中,“武漢”艦首先捕捉到對方某新型戰艦的信息。
“穩定跟蹤。”“導彈發射。”隨著指揮員一聲令下,一條“火龍”掠過海面,直擊目標。
講評會上,對方艦長心中滿是疑惑:“沒有偵察到你方的雷達信號,你們怎么發現我們的?”
“因為我們有一流的雷達操作手,更得益于我們有一流的人才隊伍。”“武漢”艦王艦長笑答。
“未來信息化海戰,是人才與人才的對抗。誰擁有信息化人才,誰的信息獲取能力強、數字處理能力更勝一籌,誰就能在戰斗中占得先機。只有瞄準數字化戰場,培養新型軍事人才,才能立于不敗之地。”基于這樣的認識,“武漢”艦領導特別注重數字化人才的培養。
在海軍組織的一次重要軍事演習中,“武漢”艦上一批平均年齡不到26歲的“初生牛犢”,熟練操控各種智能裝備,并取得勝利,令現場觀看的眾多將軍贊嘆不已。
在一次戰斗力評估檢驗中,事先沒打招呼的考核組對“武漢”艦下達緊急命令:立即起航,奔赴某海域執行任務。
備航、解纜、起航……全艦上下立即進入戰備狀態,很快,便向目標海域高速開進。
一路上,空中“敵”機頻頻騷擾,水面導彈不斷襲來,水下“敵”潛艇突然伏擊,險情一個接著一個。全艦官兵快速反應,迅速實施應對措施,各戰位從容處置,沒有一絲忙亂。
目睹了全過程的考核組給出結論:“武漢”艦完全具備實戰能力。
正因為具備了這樣的實力,2008年12月26日,“武漢”艦滿載國人的期望,奔赴亞丁灣、索馬里海域執行首批護航任務,揭開了人民海軍海外履行使命的嶄新一頁。
首批護航,沒有任何經驗可以借鑒。面對陌生的海域、陌生的任務,“武漢”艦官兵不等不靠。他們在危機四伏的亞丁灣海域,不但要克服高溫、高鹽、高濕的惡劣環境,還要時刻冒著生命危險與海盜斗智斗勇。
“我船正遭到多艘海盜快艇圍堵,請求立即支援!”剛抵達護航海域,“武漢”艦駕駛室國際海事公用電臺里,就傳來一陣急促的英語呼叫聲。
“調整航向,直升機準備起飛!”在查證求救信號是由距離24海里處的希臘商船“ELENIG”號發出的后,“武漢”艦高速奔赴遇險商船。3分鐘后,艦載直升機搭載著特戰隊員,飛往事發海域,伺機解救。
“砰!”3發信號彈沖天而出,圍堵希臘商船的快艇,隨即調轉船頭,四散逃竄。
“感謝中國海軍,幫我們趕走了海盜船,我們現已安全。感謝你們的直升機和軍艦。”當“ELENIG”號商船船長激動而又顫抖的聲音從電臺里傳來時,“武漢”艦上一陣歡呼。
這樣的場景,在亞丁灣經常上演。在一次次與海盜的較量中,“武漢”艦官兵摸索出海盜活動的特點和規律,制定了《反海盜作戰流程》等70多種方案預案,總結出“應召伴航”、“伴隨護航”等多種護航方式,為海軍的后續護航行動探索出了寶貴的經驗。
2011年7月2日,“武漢”艦再赴亞丁灣,執行第九批護航任務。
這是一組讓“武漢”艦官兵驕傲的數據:兩次護航安全護送中外船舶66批399艘,驅離可疑目標233艘,解救遭海盜追擊商船3艘,派出醫療救護人員為5艘中外商船傷病員實施了緊急救治,確保了被護中外船舶100%安全。(曾行賤 肖德倫 仲繼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