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都閩南網訊 校長停職檢查 教育局長安然無恙
溫州市鹿城區石坦巷小學學生冒雨表演、領導打傘觀看的照片在網絡上傳得沸沸揚揚。迫于輿論壓力,1月10日下午,溫州市鹿城區教育局局長、黨委書記林宣富在網上公開致歉。區委區政府也責成教育部門對活動組織者、當事校長予以停職檢查。
事實上,表演當天,鹿城區教育局局長林宣富就打傘端坐在主席臺上,在問責中卻安然無恙。有網友戲稱,原來“馬屁”校長也可以是臨時工,用來替人受過、搪塞輿論。專家認為,鹿城區積極應對媒體監督值得肯定,但依據“誰做出的決定、誰來承擔責任”權責相統一的原則,這樣的行政問責有搪塞輿論、專挑軟柿子捏之嫌疑,應對涉事局長作出處理決定。
教育局沒有及時中止表歉意
一張照片將石坦巷小學推到風口浪尖,12月29日,當日溫州氣象臺發布了沿海大風警報和天氣預報,天有小雨,白天最高溫度僅12至14℃,這所“少年消防警校”正在露天舉行“迎元旦綠色安全行”主題活動。
被網友紛紛點評為“太諷刺”的畫面就這樣定格下來:一張題為“七彩童心為生命護航”的背景展板前,出席活動的領導在主席臺上依次就坐,八九頂大傘撐起了一片晴空,而臺下一群小學生衣裳單薄,沒有任何遮雨工具,在雨中起舞。
《法制日報》記者采訪了解到,這場開場舞蹈持續時間是三四分鐘,跳舞的是二、三年級的學生,整個活動只有這段時間沒穿雨衣,相關照片佐證后面的節目學生都是穿雨衣的。
1月10日,在鹿城教育網上,發布了區教育局關于“石坦巷小學學生冒雨表演”一事的致歉信:區教育局和局長、黨委書記林宣富、主辦校方向參與表演的學生及其家長、社會公眾和網友表示真誠的歉意。
信中稱,在啟動儀式穿插一小段學生表演時,恰逢小雨,作為主辦方及出席活動的有關領導,沒有及時中止活動,致使學生冒雨表演。區教育局將立即出臺措施,進一步加強學生活動管理,要求各學校本著“以人為本”的理念開展校園活動,舉一反三,杜絕類似事件的再度發生。
僅校長被停職檢查引起爭議
石坦巷校長被停職后,網絡掀起新一輪質疑熱潮。有人在微博上質問:為什么校長被停職?真正的欣賞者是領導,受益者是他們,校長只不過是迎合者,校長被停職,局長怎么處理呢?
媒體人蘇中勝在“新聞深呼吸”欄目為校長鳴不平,“這是他一個人的錯嗎?這只是校長組織不力考慮不周嗎?這個處罰太重了!我相信這位校長并非故意、也非冷血,這是我們的文化太唯上、唯領導是從了,停職檢查固然可以起到警示作用,讓輿論平息,讓觀眾滿意,但觀念不改、習慣性思維不改,類似的演出還是會換個時間地點繼續進行。”
“拿校長停職搪塞輿論質疑,校長成了替人受過的臨時工。”網友“冷顏熱語”頗為感慨地對《法制日報》記者說,官場中專挑軟柿子捏的習俗又在重演,若網民熱議就處分干部,既是對干部不負責,也是對事情的本身不負責,更是對網民的關注不負責。看孩子冒雨表演的,現場還有局長,還有其他領導。要說處分,官大的應該帶頭接受處分,而不應該只拿校長來開刀問斬。
浙江大學一大四學生對記者說,“我想起了18年前新疆克拉瑪依大火中的讓領導先走那句話。時間過去了18年,官本位的思想其實一直在我們身邊,什么都沒有改變。”
是搪塞輿論還是懲戒權力傲慢
這樣的行政問責究竟會產生怎樣的效應?是搪塞輿論還是真正懲戒了權力傲慢?
“行政問責制的基本原則是有權必有責、權責對等和以民為本,對責任主體進行法律責任、政治責任、道德責任等方面的追究,在該事件中,停職校長承擔的是道德責任。”在寧波大學法學院周亞越教授看來,行政問責的主體范圍不斷擴大,由黨委政府領導拓展到國有企事業干部,官員道歉也是問責制度的有機組成部分,但當前官員道歉仍處于自發與非制度化階段,迫切需要從制度上作出科學的規范。
浙江社會科學院楊建華教授接受《法制日報》記者采訪時說,這個事件可以從三個層面分析,首先,鹿城區政府積極應對媒體監督,這一做法值得肯定,這是現代型政府的應有姿態。
其次,問責的目的是為了避免今后再發生類似事情,保護小學生的身心健康。依據權責相統一原則,誰作出決定,誰來承擔責任,由作出決定的相關人承擔責任符合現代行政理念,無論是教育局還是學校,倘若只是為了搪塞輿論而采取迂回戰術,損害的是政府的公信力。
再次,要讓學?;貧w學校、讓教育回歸教育、讓學生回歸學生,諸如學生冒雨夾道歡迎、在太陽底下暴曬的事件時有發生,我們的教育者更應該反思校園是學生汲取真、善、美、愛的精神圣殿,而不應成為一種標簽符號式的擺設。去除形式主義的活動,有利于保護學生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教育的發展。(記者陳東升實習生王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