閩南網11月5日訊 昨日,中國社會科學院在京發布《氣候變化綠皮書:應對氣候變化報告(2013)》(以下簡稱“綠皮書”)。綠皮書指出,歷史數據表明,近50年來中國霧霾天氣總體呈增加趨勢,且持續性霾過程增加顯著,近10年連續6天的霾過程的次數,是前40年的3.1倍。從空間分布看,霾日數呈現東部增加西部減少趨勢。而社會化石能源消費增多造成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是我國近年霧霾天氣增多的最主要原因。
天氣趨勢——霾增霧減,霾日數超過霧日數
統計數據顯示,我國霧霾天氣成因具有明顯的季節性變化。分析1981年至2010年數據顯示,霾天氣出現頻率是冬半年明顯多于夏半年,冬季霾日數占全年的比例為42.3%。
綠皮書指出,從時間跨度來看,1961年至2012年,中國中東部地區(東經100°以東)平均年霧霾日數總體呈增加趨勢。近52年來,年霧霾日數最多的是1980年,有35.8天。
統計顯示,20世紀80年代以前,中國中東部地區平均霧日數基本都在霾日數的3倍以上;20世紀80年代以來,霧日數呈減少趨勢,而霾日數呈增加趨勢,特別是2011年和2012年的霾日數均超過霧日數。
時間趨勢——連續6天霾過程,是過去3倍
綠皮書稱,中東部地區連續3天以上霾過程站次數在20世紀雖然略有增加,但總體變化不大,但進入21世紀后,連續霾過程站次數增加顯著。數據顯示,持續3天以上的霾過程站次,2001年至2012年的監測平均值,為1961年至2000年監測平均值的兩倍以上,其中,持續6天的霾過程,監測數據是對比數據的3.1倍。
在剛剛過去的10月,中東部霧霾呈現高發態勢。中國氣象局應急減災與公共服務司司長陳振林本月1日介紹,今年以來,全國平均霧霾日數為4.7天,較常年同期(2.4天)偏多2.3天,是52年(1961年至2013年)來最多的。
陳振林介紹,10月以來,我國華北大部、黃淮、江淮、江漢、江南中部和北部、華南中西部及四川東部、重慶等地霧霾日數在5天以上,其中北京、天津等地達10至15天;山西東南部、河南大部、江蘇大部達15至20天,部分地區超過20天。
地域變化——東增西減,中東部霧霾天超百日
從空間分布看,霧霾日數變化呈東增西減趨勢。東北、西北和西南大部地區霧霾日數每年減少0~0.5天,除新疆北部外,西部地區年霧霾日數基本都在5天以下;華北、長江中下游和華南地區呈增加趨勢,其中珠三角地區和長三角地區增加最快,廣東深圳和江蘇南京平均每年增加4.1天和3.9天。中東部大部地區年霧霾日數為25天至100天,局部地區超過100天。
綠皮書選取了中國中東部6個典型大城市(北京、石家莊、鄭州、南京、杭州、廣州)和附近的6個小城鎮(遵化、饒陽、西華、高郵、慈溪、增城),從對比數據可以看出,在20世紀70年代中期以前,大城市和小城鎮年霾日數差別不大,但自20世紀70年代末期以來,大部分年份大城市霾日數比小城鎮多出50天。
成因氣候變化、化石能源消費增多
綠皮書指出,我國霧霾天氣增多最主要的原因是社會化石能源消費增多造成的大氣污染物排放逐年增加。除了人為因素外,氣候變化導致的氣象條件也是造成霧霾天氣增多的原因。
這些污染的主要來源是熱電排放、工業尤其是重化工生產、汽車尾氣、冬季供暖、居民生活(烹飪、熱水)以及地面灰塵。此外,人類活動產生的光化學產物、局地烹飪、汽車尾氣等造成的揮發性有機物轉化為二次有機氣溶膠,都將使霧霾情況頻繁產生。
治理應建立跨地區聯防聯控機制
綠皮書提出,為了有效解決該問題,必須實施區域聯防聯控。例如,北京的強霾污染治理不僅要考慮市內污染源,還必須考慮天津和河北地區的污染來源。綠皮書認為,還可建立跨地區的大氣污染聯防聯控委員會等。在進行區域聯防聯控時明確不同地區的責任,充分考慮各地的環境容量、承載能力和成本等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