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連日來,網曝“哈爾濱市賓縣4歲女娃小悅照料癱瘓雙親”一事引發網民關注,一時間評論、捐助如潮,小悅父母已收到捐助現金12萬多元。
同時,也有網友質疑,4歲的孩子如何照顧癱瘓父母?當地政府有沒有幫扶?據調查,小悅父親并沒有癱瘓,政府也按政策給予了照顧,但小悅家確實非常貧困,要想徹底脫貧任重道遠。
■核實
父親沒有癱瘓
從哈爾濱出發到達賓縣后,沿途一路打聽,走過一段坑洼的土路后來到了經建鄉二道村八家子屯。到了村里反而不需要再問路。遠遠就能看到很多車輛停在村頭一所土房子旁,小悅一家就住在這里。
滿屋子的人。有幫忙的鄰居,更多的是來看望的熱心人。小悅正在炕上玩別人送來的玩具,母親詹娟躺在炕的一側,父親孫躍民坐在炕的另一側。
來自賓縣的許先生給孫躍民扔下一個“信封”后,說什么也不留名字,只是說“全國的網民都關注了,作為老鄉,我幫一把是應該的”。有愛心人士給小悅送來寫著“我們愛你”的蛋糕,狹小的屋子里擠滿了送來的米、面、油、衣物、學習用品等。
孫躍民說,他今年47歲,今年7月在外打工時遭遇塌方,致使胯骨骨折、七根肋骨骨折、心臟主動脈受損、肺損傷。妻子詹娟原來有中風后遺癥,生活能自理,得知孫躍民受傷的消息后,一著急,全身癱瘓了。
孫躍民說,他現在不敢大彎腰,但能做飯,能走路,生活能自理,“大夫說我的傷要三四年才能恢復”。
女童未扛大梁
對于日常生活中,小悅能幫忙做些什么,孫躍民說,“做飯時她能幫我舀水、舀米、抱柴、燒火、給土豆打皮,我負責灶上,她幫我干灶下,主要是我干。”
至于通過網絡求助的原因,孫躍民說:“我不懂,是我的一個親戚在網上發的,然后報社、電臺等媒體報道后,很多好心人給我捐物,還有錢。”
二道村村支部書記王德明、八家子屯村民姜潔、孫秀芹等人證實,小悅確實幫家里干活,但不是“挑大梁”。孫躍明還有一個已經成年的兒子,但由于種種原因,這個孩子常年不回家,他們幾乎沒見過。孫躍明夫婦在村里說話辦事都挺好,他受傷期間,鄰居、親戚也幫他們做過飯。
■調查
政府救助需加強
孫躍民說:“12月9日愛心人士捐的現金有12萬多元,捐的東西屋里放不下,只能放在外面倉房。我這輩子也忘不了好心人的幫助。”
除了熱心人士捐助,政府救助也沒有缺位,但仍需加強。二道村村支部書記王德明說:“孫家是全村最窮的,結婚時抬款(民間借貸),一直沒緩過來。詹娟中風后,2006年村里首批農村最低生活保障金受益者就有她,每年650元。”
據了解,經建鄉已和縣殘聯溝通,爭取為孫躍民申請殘疾人建房補貼,并想辦法解決小悅的教育成長問題。今年7月孫躍民受傷后,賓縣民政部門還為他和小悅申請了低保,并把他們一家三口的補助水平提高到全縣最高標準,每人每年1350元。孫躍民的住院費用由施工方承擔,縣民政局還按大病救助最上限報銷。
有網友質疑小悅事件是借網絡炒作博取救助。二道村村支部書記王德明說,村里想幫孫躍民脫貧,但實在沒能力。村里欠外債50多萬元,進村路是土路,一直沒錢修。村民說,雖然網上說得有點夸張,但孫躍民確實困難,靠他自己不可能翻身。
“4歲女童”一事再次考問現行扶貧救助機制。賓縣民政等部門已把孫躍民能享受的幫扶政策按照最高標準執行,也僅能滿足溫飽。在賓縣,享受低保的農村人口約有2.2萬人,孫躍民們要脫貧,如何培養他們的造血能力更為重要。據新華社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