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份,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上漲4.2%,低于市場預期。其中,食品價格上漲8.8%,非食品價格上漲2.2%,相對上個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環比下降0.2%。
昨日上午,國家統計局發布2011年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變動情況,記者統計發現,自年初1月、2月份同比漲幅為4.9%后,CPI一直高居“同比漲幅5%”以上,而11月CPI則創下年內新低,也創14個月以來新低。
數據顯示,11月份,食品價格環比下降0.8%,影響價格總水平下降約0.25個百分點。
與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鮮菜、雞蛋和肉禽價格環比全部下跌。如鮮菜價格環比下降6.0%,影響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下降約0.15個百分點。肉禽及其制品價格環比下降2.6%(豬肉價格環比下降5.3%,比10月份的環比降幅擴大3.5個百分點);蛋價格環比下降4.0%;水產品價格環比下降0.7%。
在同比方面,雖然八大類消費品價格都有所上漲,但是上漲幅度都不大。
據測算,在11月份4.2%的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漲幅中,去年價格上漲的翹尾因素約為0.5個百分點,新漲價因素約為3.7個百分點。
11月份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同比漲幅比10月份同比漲幅回落1.3個百分點。
□揭秘
CPI數據采集過程
日常生活中,我國城鄉居民消費的商品和服務項目種類繁多,CPI數據是如何統計出來的?近日,國家統計局城市司司長龐曉林介紹了CPI的采集來源。在市場查豬肉價格,要問不同部位的價格,并以成交的中間價記賬,一個月一個商品要記6次算出平均數再入賬。
國家統計局根據全國14萬戶城鄉居民家庭消費的抽樣調查資料統一確定商品和服務項目的類別,設置食品、衣著等八大類262個基本分類,涵蓋了城鄉居民的全部消費內容。
目前,計算全國CPI的價格資料來源于31個省(區、市)共500個調查市縣的5萬個商業業態、農貿市場以及醫院、電影院等提供服務類消費的服務類單位。
原始價格數據的采集并不是簡單的長年累月的“抄價”。以某城市調查隊的采價員為例,每月逢五、逢十便要到集貿市場采集農副產品價格。
在農貿市場,同樣的商品要向不同的銷售攤位詢價,同樣的豬肉要問不同部位的價格,砍價后銷售的商品要多輪詢價掌握成交價。如果碰到多家銷售價格不統一的情況,就要按照中間價的原則,采集普遍銷售價。
價格采集后,先把每一代表規格品在所有調查時間的所有調查點的價格進行簡單算術平均,得到月平均價格。
為確保CPI計算的科學合理,根據城市居民家庭生活消費支出結構,分別賦予每種代表規格品以不同的權數(比重),計算出月度平均指數,即月度CPI。將全年各月的CPI進行平均,就是全年的CP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