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鎮”在基層爭議較大
撤鄉后群眾辦事更遠更難了
在陜西省本輪鄉鎮機構改革中,有210個鄉改設為鎮。可令人不解的是,省會西安尚保留了鄉的建制,而人們印象中相對落后的陜南三市(商洛、安康、漢中)卻全部實現了撤鄉設鎮。
問及撤鄉設鎮的標準,李虎平介紹:“這與該區域的總人口、政府駐地居住人口、財政收入、公共基礎和社會服務設施,如道路鋪裝率、自來水普及率、垃圾處理率、人均公共綠地面積等指標有關。”
不過,安康市某縣領導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卻說,該縣之所以把鄉改為鎮,是“因為省里的政策要求”。
“達到設鎮的標準了嗎?”記者問。
“之所以叫鄉嘛,肯定是比較偏遠,比較小,比較窮的。”這位領導表示,國家對鄉鎮的投入政策是一樣的,撤鄉設鎮目前還不能很快看到效果,從長遠看,也許有利。
“利在什么地方呢?”
“是不是全改為鎮了,管理起來更統一,更規范?是不是改鎮以后,更利于城鄉統籌?”他用好幾個疑問句回答記者的提問。
榆林市一位縣領導也對記者表示,“并不是改‘鎮’就能城鎮化了,山還是那樣的山,人還是那里的人。”
咸陽市某縣領導坦言,此次撤鄉并鎮工作,基層爭議較大。撤的鄉鎮往往都是小鄉、窮鄉、偏遠鄉,這些鄉撤了以后,群眾辦事更不方便。對偏遠村來說,撤鄉以前可能還有干部駐村抓工作,撤并以后,鎮里顧不上,可能導致發展更不平衡。
陜西省民政廳廳長曹莉莉則告訴記者,省里之所以提出“原則不再保留鄉的建制”,主要是為了推進形成一些大鎮、重點鎮,引導農民和企業向這些鎮集聚。對重點鎮,將優先安排基礎設施建設和公共服務建設項目,甚至可依法賦予部分縣級經濟管理權限,建立重點鎮財政體制。



已有0人發表了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