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江并不這么認為:“的確,有些國產動畫電影在宣發過程中會強調情懷,渲染創作者對行業的熱愛、創作的艱辛歷程,讓人覺得是在賣情懷。但總體上,國產動畫電影在走一條比較穩健的商業道路,現在正處于一個探索和積累受眾的階段,票房可能不太好,但這是一個必然的過程。”
常江表示,一種類型的電影想在商業和文化上具備比較穩定的盈利模式,前提是擁有一個穩定的受眾群體。而受眾習慣是在長時間的培養和消費中形成的,顯然,國產動畫電影還不具備這樣的受眾群。
像《魁拔》系列、《大魚海棠》等國產動畫電影,都不約而同地進行了眾籌和互聯網口碑營銷,就是要把以互聯網為主要活動基地的“二次元群體”,往傳統的電影院線拉,這實際上就是一個培養用戶的過程。
杜軍有信心:“《大圣歸來》等作品的成功,讓觀眾對國產動漫電影的印象有所改觀。這使得他們走進影院時,也愿意選擇國產片試試。他們走出這一步,就可能成為潛在的粉絲。”
但常江提醒,電影是一個產業,而且是商品化程度最高的文化產業。做動畫電影,最根本的還是要堅定不移地把產業上的東西夯實,“不要一味玩技巧、玩概念”,只有探索出穩健的盈利模式,行業才能有所發展。
在眾籌視頻中,《魁拔》導演王川出鏡,他是武寒青的丈夫。王川說,從2005年至今,一群看著世界上最好的動畫片長大的80后,在歐美、日本以及中國同行懷疑的眼光下,從最基本的透視、素描、色彩苦苦練起,歸納了一套精確到毫米,與每一根線條、每一塊色彩和每一秒鐘的情節相對應的技術路線。“十年磨礪,我們希望可以與世界同行平等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