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希望兒女成人后能有一份穩定又正當的工作,而兒女則認為唯有做自己想做的事、圓自己想圓的夢才算實現"人生價值";
所以電影里兒子不愿聽從父親的安排開救護車,只想通過開賽車證明自己;那個細節讓我想起了李安的父親,在他眼里,拍戲始終算不上正經事,甚至是李安以《喜宴》拿下金熊獎后,還希望李安改行去大學教書或從政。
我們和父母之間:不同的成長經歷形成不同的"三觀",不同的生活閱歷造就不同的理想追求,甚至不同的環境、背景滲透到個人的思想、喜好、言行等各個細枝末節里,逐漸產生的心理隔閡和差距,就是"代溝"。
戲里戲外,代溝無處不在。
無論是父母對我們婚姻的干涉還是我們對父母生活習慣的不解,無論是父母強權的教育方式還是我們的叛逆與反抗,每一種形式的代溝都在拉遠著我們與父母之間的距離,分裂和加深著親情的罅隙,讓我們深困其中、不得其解。
其實我們都是愛自己的父母的,就像徐太浪一樣,拿到獎杯后都要載著父親去飆車,用炫耀來解氣,用示威來表達"我愛你"。
然而,我們總是只能笨拙地在一次次與父母對抗之后責怪自己,在一次次"隔空喊話"失敗之后悔之莫及反醒自己。
我們都清楚知道:電影畢竟只是電影,靠臆想解決不了實際問題。
但電影給予我們的思考是真實的,在消除代溝這件事上,我們能努力的地方還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