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巖有色金屬產業從集群成勢的“規模之變”,到向新驅動的“質量之升”,邁向逐綠而行的“底色之優”——
讓“有色”更“綠色”更出色
核心提示
中國經濟靠實體經濟起家,也要靠實體經濟走向未來。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一系列戰略任務,“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被擺在第一條,足見實體經濟在新發展格局中的分量。
在龍巖市的產業布局中,有色金屬產業正成為龍巖市落實“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的著力點。有色金屬產業是以鐵、錳、鉻以外的金屬資源開發為核心的工業體系,廣泛應用于電氣電子、航空航天、建筑制造等領域。龍巖境內礦產資源豐富,有16種礦產探明儲量居福建首位,有色金屬產業是龍巖市主導產業之一。

上杭環保科技產業園項目建設現場 (上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國慶前夕,省重點項目——上杭環保科技產業園一期舉行開工儀式。該項目為電子信息、先進裝備制造、汽車零部件、五金衛浴“四大產業鏈”配套表面處理產業,同步吸收國內高附加值且有表面處理需求的產業,項目建成后將填補上杭金銅產業表面處理環節空白。
該項目的落地,標志著龍巖有色金屬產業在集群優勢的基礎上正逐步向高端化邁進。龍巖如何沿著這條新路徑建設有色金屬產業集群?如何以技術創新和建立循環經濟體系,向“新”向“綠”轉型?近日,記者走進上杭、長汀,尋找龍巖有色金屬產業“出彩出色”的發展動力。

廣汽紫金合作項目福建優鋰破碎車間(上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精準定位 鏈上發力
準確評估自身實力,找準在產業鏈中的定位,不追求“大而全”
產業鏈宛如經濟骨架,支撐產業健康長久運轉。打造有色金屬全產業鏈對提升產業協同效應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然而,龍巖作為山區市,不可一味追求“大而全”的產業鏈。準確評估實力,找準自身在產業鏈中的定位更為重要。
坐擁紫金山金銅礦與紫金礦業集團總部這兩大“鎮縣之寶”,上杭縣金銅產業在龍巖市有色金屬產業的版圖中,揮灑著濃墨重彩的一筆。
“發展產業要統籌考慮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區位特點,清楚定位自身角色。”上杭金銅產業發展中心主任賴長才展開上杭縣金銅產業鏈圖譜,圖譜清晰呈現著上杭縣有色金屬產業的發展重心。
賴長才介紹,紫金山金銅礦是有色金屬產業在上杭扎根的基礎,銅在冶煉過程中會產生很多伴生金屬,其中一部分為稀散金屬,稀散金屬應用領域狹窄,科技含量高,上杭缺少發展稀散金屬產業鏈的土壤,而是以金、銀、銅等應用規模較大的金屬為主,建設產業鏈。
以銅產業鏈為例,上杭已構建較完整產業集群。在資源開采上,紫金山金銅礦每年出產8.6萬噸銅;在銅冶煉上,上杭擁有年產40萬噸的電解銅冶煉產線,今年還將建設1條年產20萬噸的銅電解產線;在精銅深加工上,已建成以銅桿、銅帶、通信線纜等為主要產品的銅精深加工產業鏈。而在終端應用領域,上杭環保科技產業園的開工令上杭迎來重大突破,項目建成后將成為全省規模最大、品類最齊全、工藝最先進的表面處理基地。
表面處理是上杭銅產業向終端應用延伸的“卡脖子”環節。銅精深加工產品經過表面處理,才能做成連接器、PCB線路板等,應用于3C電子、新能源車等終端產品上。以往由于缺少表面處理企業,上杭縣銅產業鏈只能止步于銅帶和銅箔。“上杭有色金屬產業量大利微的現狀將被改變。”賴長才表示,目前18家表面處理企業有意入駐產業園,保守估計,產業園投入使用5年后,上杭縣銅產業產值至少翻一番。
龍巖市有色金屬產業的另一發展亮點——以長汀為發展中心的稀土產業。長汀縣稀土遠景儲量居全省之首,稀土產業鏈的建設同樣遵循著依據實際、找準定位的原則。
長汀稀土產業雖從前端開采到末端應用皆有涉及,但長汀主要聚焦于精深加工。
“我們沒有重復建設前端開采和中低端加工。”長汀縣稀土產業服務中心主任林立山表示,長汀縣在稀土產業落地之初便將突破口定位于稀土精深加工。

長汀稀土材料城市礦山資源回用綠色智能化項目建設現場(長汀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長汀金龍稀土是廈門鎢業的子公司,為長汀稀土產業的龍頭企業之一。產業發展之初,為了既滿足企業主導資源的需求,又避免將礦產“一給了之”,長汀在與廈鎢合作時設計了巧妙的股權結構。
廈鎢與龍巖市成立市一級的龍巖稀土開發公司,龍巖稀土開發公司與龍巖各縣再成立二級子公司。在此種股權結構設計下,開礦經營過程由企業主導,大部分開礦賣礦的利益留給地方政府,在解決了廈鎢資源痛點的同時,要求廈鎢必須拓展精深加工。林立山將長汀稀土產業鏈建設的經驗總結為“不求量,而重質”。
但林立山坦言,下游器件應用在長汀尚未形成規模。電機制造用工要求高、訂單量波動大,且市場面向沿海。長汀受限于區位,無法滿足電機制造的勞動力和銷售市場,因此當前長汀瞄準稀土精深加工更具性價比。
經過多年發展,龍巖市有色金屬產業已形成以上杭縣金銅產業和長汀稀土產業為龍頭引領、全鏈延伸的發展態勢。截至目前,龍巖有色金屬產業規上企業達72家,2024年實現產值1497.1億元,同比增長4.2%;2025年1至5月,產值持續穩健增長,達到689.5億元,同比增長2.7%。
金龍稀土的工作人員在操作產品研發設備。陳炳林 攝
找準賽道 向新出擊
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差異競爭、聚焦高端
“要統一思想和認識,找準賽道,在新能源新賽道上有所作為……”福建紫金貴金屬材料有限公司(下稱“紫金貴金屬”)企業展廳墻上的這段話,表明了紫金礦業集團已經吹響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沖鋒的號角,當中也蘊含著有色金屬產業開辟新增長點的關鍵——找到產業新賽道。

紫金銅箔生產車間(上杭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發展新能源新材料產業,是上杭立足金銅產業基礎作出的選擇。紫金貴金屬正是一家以建立高科技新材料百億型企業為目標的有色金屬企業。
“金鹽和銀鹽主要應用于電鍍行業,是公司的傳統優勢產品。我們公司金鹽的出貨量在國內排前三,銀鹽的出貨量全國第一。”紫金貴金屬副總經理陳杭驕傲地表示,公司不止步于眼前的成績,將攻克銀包銅粉、納米銅粉等導電粉體材料的研發生產作為新目標。
銀粉在銀的工業需求中占據了半壁江山,其成本高昂,每公斤銀粉1萬元,每公斤銅粉卻只需80元,巨大的成本差異使得“去銀化、少銀化”成為導電粉體材料生產的趨勢。銀包銅粉、納米銅粉等材料既擁有高導電性,又解決了銅易氧化的痛點,成本低成為銀粉的“平替”。但這些新材料科技含量極高,我國對這些產品主要依賴進口。
耕耘新賽道,要把科技創新擺在核心位置,人才更是關鍵資源。
背靠紫金集團,紫金貴金屬在龍巖、廈門、長沙等多地擁有自有的研發團隊。自有的研發團隊和企業之間擁有信任基礎,雙方共享研發進度,節約了技術轉化的成本。與此同時,紫金貴金屬和下游企業聯系緊密,使其能夠緊密貼合市場需求,依據下游企業對產品的測試結果不斷改進論證新產品。“新產品目前處于中試和小試階段,從實驗室數據來看,銀包銅粉質量已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可以實現國產替代進口。”陳杭透露,放量生產銀包銅粉指日可待。
新賽道既可以是新需求催生出的行業發展新方向,一些鮮少被同行涉足的細分領域同樣可以成為新賽道。差異競爭、聚焦高端的發展思維推動長汀稀土產業由弱至強。
稀土冶煉分離等技術在國內發展成熟,但企業扎堆,同質化競爭激烈,而功能材料才是稀土真正展現價值的開始。
發展功能材料,必須先過技術關。在磁材生產線投產前,廈鎢專門成立了廈門技術中心,利用先進技術生產出高性能的磁材,大大降低了成本。目前,金龍稀土的磁材質量位列行業第一梯隊。
“金龍稀土堅持技術創新引領。”金龍稀土企業管理部經理王汀祥介紹說,金龍稀土每年都會召開技術創新大會,給予產出重要技術成果的員工獎勵,去年技術研發獎金達300萬元。同時,公司每月召開技術創新協調會、復盤會,確保溝通機制和資源協調暢通,公司上下一盤棋,為技術項目護航。
當前,精益求精的金龍稀土仍在攀越技術高峰。金龍稀土第三代高性能磁性材料數字化智造工廠(5000噸級)已經開工。“與傳統產線相比,該產線生產成本下降30%,交期縮短45%。”王汀祥表示,該項目可以升級高性能磁性材料的產能與技術水平,推動稀土材料在新能源汽車、人形機器人等新興領域的應用突破,投產后,可實現年產值14億元。
建立循環 逐綠轉型
以回收利用深掘產業新動能,打造綠色循環運營模式
無論是站在有色金屬產業可持續性發展的立場,還是從環境保護的角度出發,綠色轉型是有色金屬產業在新型工業化發展背景下的必然出路。以回收利用深掘產業新動能已成為當下有色金屬行業綠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錨點。在此理念下,龍巖有色金屬產業已經催生出全新的“循環經濟”。
“以后對礦產資源的利用,直接開采量會越來越少,回收的會越來越多。”賴長才向記者介紹起“城市礦山”——上杭有色金屬產業綠色發展的努力方向。
經過人類數百年的開采利用,不少礦產資源已從“地下”轉移到“地上”,例如報廢的電子電器中就具有可回收利用的礦產資源。但這些資源卻以“垃圾”的形式堆積在人類周圍,形成“城市礦山”。“城市礦山”這一概念把城市比喻為一座座優質礦山,它們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尋求礦物資源指出了一條新路。
第二十四屆中國國際投資貿易洽談會上,上杭縣與中國再生資源開發集團簽約合作協議。中國再生資源開發集團在全國范圍內回收拆解廢舊電子電器,將再生銅匯聚到上杭,幫助上杭掌握100萬噸以上的銅原材料。比起礦產銅,再生銅只需經過一道工序,就可以煉成陰極銅,實現銅冶煉過程降碳75%以上。
除了引進中國再生資源開發集團,上杭還借助廣龍對口合作的機遇,建立了專注于磷酸鐵鋰電池綜合利用的福建優鋰新能源有限公司(下稱“優鋰”)。
磷酸鐵鋰電池中擁有豐富的可利用礦產資源。在優鋰的電池破碎車間里,堆滿了正極片、負極片等材料,這些從廢舊電池中拆解出的內部材料即將被投入電池破碎分選系統。
“我們將回收的磷酸鐵鋰電池進行破碎、拆解,篩分出銅、鋁和黑粉,再將黑粉分離出磷酸鐵和碳酸鋰。”優鋰副總經理林凡帶著記者了解生產線,分解出的原料可以在上杭當地直接消化,被加工成為銅箔、磷酸鐵鋰,這些都是制作儲能電芯的原材料,上杭正好擁有儲能電芯制作項目。公司的項目建成后,將與上杭縣的磷酸鐵鋰、龍凈儲能電芯等項目形成“生產—回收—利用—再生產”全自主循環產業鏈。
優鋰使用的提煉工藝同樣將“綠色發展”理念貫徹到底。優鋰在國內首次采用綠色濕法冶金工藝萃取技術,提取廢舊電池中的鋰。使用該工藝后,萃取出的鋰的濃度更高,有效降低了鋰元素的損失,不僅節約資源,還能降低生產成本5%~8%。
目前,優鋰磷酸鐵鋰電池綜合利用項目一期的前工段破碎車間已經建成投產,二期項目也在規劃中。“廢舊電池綜合利用是朝陽產業,預計2027年將迎來電池退役潮,我們要謀取先發優勢。”林凡說。
稀土產業在綠色轉型上同樣不落人后。在全球新能源汽車爆發式增長,人形機器人、低空經濟等產業興起的背景下,稀土的戰略資源角色愈發顯著。我國《稀土管理條例》提出,“鼓勵和支持企業利用先進適用技術、工藝,對稀土二次資源進行綜合利用”。為此,金龍稀土正謀劃2萬噸城市礦山二次資源回收項目。“項目建成后,預計可以減少4萬噸的原礦開采量。”林立山說。
日前,在長汀稀土材料城市礦山資源回用綠色智能化項目現場,一期主體廠房建設及設備安裝已完成。該項目全部建成達產后,預計年產值達30億元。“我們一定能做好稀土永磁材料及電機拆解磁材等資源的回用綠色智能化,打造行業首創綠色循環運營模式。”項目業主陳裕平信心滿滿。
從集群成勢的“規模之變”,到向新驅動的“質量之升”,再到逐綠而行的“底色之優”,龍巖有色金屬產業在新型工業化道路上穩步前行。雖然在產業終端應用部分仍有所欠缺,但隨著更多高端項目的落地,這條“金色產業鏈”必將綻放出更加耀眼的光芒。(福建日報記者 徐士媛 羅小春 通訊員 張秀芳 林斯乾 陳炳林)
記者手記
“開源節流”,推動產業綠色轉型
□福建日報記者 徐士媛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加快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當下,5G、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等領域向高端拓展,現實需求使得市場對金屬材料的需求量和性能要求不斷提升,有色金屬產業正面臨著新一輪的行業革新,綠色發展已經成為行業共識。
在龍巖,“開源節流”正成為有色金屬產業綠色轉型的核心所在。
一方面,通過“開源”強化資源保障。“開源”并非僅指加強戰略性資源勘探,更應通過“回收循環”,讓穩定且綠色的“城市礦山”成為“第一礦藏”。在龍巖有色金屬產業中,上杭金銅產業強化廢舊電池的綜合利用,長汀稀土產業謀劃磁材資源回收,二者都不約而同地積極布局循環經濟。然而,目前金龍稀土的資源回收項目含有部分的稀土冶煉分離工藝,需要更多原礦分離指標,當前指標無法滿足企業所需。因此,在循環經濟正從輔助角色上升為主導戰略的當下,相關政策也應及時調整,以更靈活的機制體制保障企業的資源需求。
另一方面,通過“節流”推動綠色轉型。“節流”的關鍵在于技術創新,以尖端技術提升資源利用效率并創造更高價值。例如,長汀金龍稀土超高純金屬和高端稀土新材料的突破,能使單位金屬創造的價值呈指數級增長。同時,“節流”還需通過更新設備、工藝等方式實現節能降碳減排。
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堅持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堅持智能化、綠色化、融合化方向。龍巖的發展實踐證明,從資源保障到高端制造,只有實現綠色高質量轉型,才能增強有色金屬產業在現代化工業體系中的競爭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