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方便了!咱們小村莊家門口就能坐上公交,去城區當天就能往返!”近日,龍巖市永定區合溪鄉合調村村民邱富科坐上不久前剛開通的永定城區經湯湖至合調村863線公交車,激動地和記者分享他的喜悅。公交車上,還有不少進城賣貨、就醫上學、走親訪友的村民,沉寂的山鄉因這條公交線路的開通而活絡起來。
目前,龍巖市農村客運公交化覆蓋率已達71.4%,居全省首位。全市累計新增及優化農村客運班線111條,日均發車760班次,客運量達1.23萬人次,服務頻次與覆蓋面大幅提升。
這組亮眼數據的背后,源于當地聚焦破解農村客運發展瓶頸,在服務理念、運營模式與管理機制等方面進行系統性創新實踐,推動山區農村客運從“有車坐”向“方便坐”、從“運營難”向“可持續”轉變。
普惠票價,讓百姓負擔得起
“現在去縣城只要3塊錢,比以前便宜了一半!”近日,永定區岐嶺鎮列市新村村民張標文站在村口的公交站牌下,臉上洋溢著笑容。他說:“曾經進城賣一趟農產品要花近一天時間,現在公交車十幾分鐘一班,票價便宜了,進城就像串門一樣方便,還能順便寄快遞、賣農產品。”
這一變化源于當地階梯式、普惠性票價體系。針對農村客運長期存在的“出行貴”與“運營難”雙重矛盾,龍巖根據各縣實際情況差異化制定票價:上杭、武平、永定、長汀、連城分別按物價部門核定票價的50%~80%收費,讓老百姓得到實實在在的優惠。
永定區培豐鎮田地村村民郭新花激動地說:“我們田地村總算有通往永定城區的客車了。現在真方便,每天都可以進城。”
據介紹,龍巖市普惠票價政策年均惠及農村群眾68萬人次以上,總體滿意度達98%,群眾出行獲得感顯著增強。
“光靠票價收入難以維持運營,我們推動建立了財政補貼的長效機制。”龍巖市道路運輸發展中心客運科副科長薛群悅說。近三年來,龍巖累計爭取省級補助資金7689.23萬元,縣級財政年均補貼資金3076.55萬元,且撥付率100%,確保線路“開得通、穩得住、可持續”。
客貨郵融合,讓車輛“一舉多得”
在龍巖,農村客車不僅僅是客車,更是穿梭在青山綠水間的“致富車”。
當地推行“客貨郵融合”模式,利用現有的農村客運網絡,拓展小件快遞、農資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等服務。據了解,龍巖累計投入1250萬元購置了109輛客貨郵適配車輛,建成融合站點1229個,開通融合線路323條。
“我們專門成立了客貨郵運營部,月均代運郵件快件16萬件。”龍洲運輸集團總經理助理張龍斌介紹,“這不僅解決了百姓在村里取件的難題,也打通了從村到鎮的‘最后一公里’。”
這一創新模式為農村經濟帶來了顯著效益。郵政快遞進村配送成本從1.2元/件降至0.8元/件,降幅超過30%,年均節約社會物流成本超1400萬元。更令人欣喜的是,便捷的物流帶動區域特色農產品銷量同比增長10.64%,有效激活了農村經濟的“微循環”。
“村里不少人靠公交把土雞、筍干運到城里賣,收入增加了,生活也更方便。”張標文說,“這趟車,真是開進了咱老百姓的心里。”
融合模式還讓駕駛員實現了“一崗多能”。“駕駛員在承擔客運駕駛、快遞投遞、道路巡查‘三員’職責的同時,年均收入均有一定幅度提升,大家更有干勁了。”張龍斌說。
“過去是承包經營,現在公車公營、統一管理,駕駛員從為收入奔波轉向為服務努力。”張龍斌告訴記者,“大家的歸屬感和積極性明顯提升。”
智慧賦能,讓服務觸手可及
“這個平臺太好了,鄉村到縣城也能在手機上購票,很方便。”上杭縣古田鎮模坑村村民王滿春提到“龍洲e行”豎起了大拇指。
龍洲運輸集團打造的“龍洲e行”智慧出行平臺,全面集成網絡購票、電子支付、實時查詢、遠程調度管理等全流程功能,實現了群眾出行“指尖可達”、運營管理“一屏可控”。
截至目前,該平臺注冊用戶約61萬人,日均交易訂單約5500單,用戶規模和活躍度居全省同類平臺首位。龍洲運輸集團總經理劉永勇表示:“下一步,我們還將加大資金投入,升級‘龍洲e行’系統,拓展更多智慧服務,讓農村客運像城市公交一樣智慧、可靠。”
與此同時,龍巖加快推進綠色轉型步伐,全市已累計更新農村客運車輛388輛,其中新能源車101輛,城區公交延伸至城鄉接合部的線路已實現100%新能源化。
此外,當地積極對接國家與省級資金政策,全面落實駕駛員“五險一金”,建立收入保障和冷僻線路補貼制度,讓農村客運駕駛隊伍更有收入保障的同時也更穩定。“農村客運公交化改造不是簡單的‘換車換線’,而是一項系統性的民生工程。”龍巖市道路運輸發展中心副主任李嘉說,“最終是要實現群眾得實惠、企業有效益、員工有收益的多方共贏。”(記者 徐士媛 見習記者 李娟 通訊員 陳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