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手機發(fā)展,硬件上基本已經(jīng)同質(zhì)化,許多廠商為了謀求消費者的關注,不斷給手機開發(fā)一些別具特色的新功能。這些新功能有的比較成功(指紋識別、 雙系統(tǒng)等等),而有得(下文提到的)卻不禁讓人有一種“坑爹呢這是”的吐槽感,接下來我們就集中吐槽一下這些反人類的手機設計。
左上角返回
許多人都說,Android手機都帶有物理(或虛擬)返回鍵在屏幕下方,而很多Android應用卻在左上角還保留虛擬的返回鍵,這不是畫蛇添足嗎?小 編開始也這樣感覺,但又覺得APP開發(fā)者肯定也是知道Android手機都帶有返回鍵的,其中必有蹊蹺。于是小編去查了一下資料,果然有蹊蹺。
左上角返回
原來在Android 4.0 及以上的系統(tǒng)中,屏幕下方虛擬鍵盤的返回鍵,和左上角的所謂返回鍵,并不是同一個東西。屏幕下方返回是真正的返回鍵,實現(xiàn)返回“上一個界面視圖”功能,而 左上角所謂的返回其實是向上按鈕,實現(xiàn)返回“上一層目錄(基于APP)”功能。不過許多APP開發(fā)者把這個向上按鈕功能做成了返回按鈕功能。
返回鍵與向上鍵
不過這也無可厚非,這個東西實在是有些難理解,這一設計看起來很美,但不僅一般用戶難于理解,甚至許多開發(fā)者也沒理解過來。小編也很討厭這個復雜多樣的 返回方式。這簡直是一個不能再糟糕的設計,首先用戶不是極客,沒時間折騰手機;其次對于5英寸屏幕以上的用戶來說,左上角返回鍵簡直是反人類,更是單手操 作用戶的噩夢。
簡而言之,用戶不聰明,他們往往偏向更白癡的設計。看看360“一鍵清理”之類的功能就知道了。但用戶也不笨,一旦他們覺得“不好用”或者“不會用”,他們就會聰明地換手機、換應用、換Rom。不友好造成的是用戶的背叛。
屏內(nèi)虛擬按鍵
關于智能手機的物理按鍵、屏外觸摸以及屏內(nèi)虛擬按鍵等不同設計的好壞,一直都存在著較大的爭議。事實上,谷歌始終都是推崇統(tǒng)一設計的標準,比如此前的標 準是四大天王按鍵:菜單鍵、返回鍵、HOME 鍵以及搜索鍵,隨后取消搜索鍵演變到三顆按鍵,到最后推薦廠商使用屏內(nèi)虛擬按鍵的設計。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這是繼上文提到左上角返回后谷歌第二大糟糕設 計。
屏內(nèi)虛擬按鍵造成雙下巴
但許多廠商還是遵循了谷歌的建議,采用了屏內(nèi)虛擬按鍵,不過實際體驗卻是令人難過。首先,屏內(nèi)虛擬按鍵造成巨丑無比的雙下巴。其次,手機轉(zhuǎn)屏后隨著轉(zhuǎn)過 來的虛擬按鍵更是快要占據(jù)手機屏幕的很大一部分,降低了屏幕可操作區(qū)域。對于游戲玩家來說,這是極其不方便的,玩手機當然要大屏的爽,但你一橫屏過來你占 了我屏幕的五分之一,能忍?最后是最令人傷心的,如果一旦虛擬按鍵屏幕區(qū)域觸控失靈,那么這一臺幾乎幾乎都無法使用了。
俗話說人靠衣裝馬靠鞍,鞍正是人與馬交互的基礎,而手機的那幾顆按鍵就正如馬鞍,我們要想策馬奔騰就必須要好有一個好鞍,我們要想極致的手機體驗就必須 要有一個好的按鍵設計。在小編眼里,最好的按鍵設計是屏外虛擬按鍵,不僅美觀而且方便。其次屏外物理按鍵,屏內(nèi)按鍵反正是不能忍的。
與或卡槽
首先需要指明的是,與或卡槽是一個非常有爭議的設計。
智能手機如今做的越來越薄,在兼顧著手感、重量的同時還想把手機的功能做多元化變得越來越難,所以很多機型為了手機纖薄和利潤已經(jīng)放棄了支持Micro SD卡擴展功能了,不過很多消費者感到很心痛,Micro SD卡擴展向來是性價比和便捷性極高的功能,為了在保持手機纖薄的狀態(tài)下讓Micro SD卡擴展回歸,廠商研發(fā)出了與或卡槽。
與或卡槽或許是在一個金屬片上開鑿出兩個卡托口,分主卡槽和副卡槽,主卡槽常規(guī)下僅能放置一張mirco-SIM卡,而副卡槽可以選擇放置nano- SIM卡或TF內(nèi)存卡,讓用戶在雙卡雙待和海量存儲上做選擇。“與”指的是主副卡兩張SIM卡并存,“或”指的是副卡上的SIM卡或SD卡僅能存留一種。
這樣的設計看起來似乎很為消費者考慮,不過卻有網(wǎng)友說這是反人類設計。他們認為這是在強迫消費者,因為手機明明可以支持雙卡和microSD卡擴展,卻 非要讓消費者在雙卡或者單卡+microSD卡選擇一種,這實在是反人類。此外他們表示,明明硬件上都支持了,這部分硬件成本費肯定也是用戶承擔著,還逼 著用戶二選一著實不妥。此外對于中國、印度這些雙卡的需求很旺盛的國家,消費者買了帶有與或卡槽的手機也等于白買,還要浪費microSD卡擴展功能,這 令消費者很是不爽。
Type-C和Lightning耳機口
iPhone 7取消3.5mm耳機孔已成定論,而在聞風iPhone 7即將取消耳機孔之前,國內(nèi)廠商已經(jīng)搶先一步取消了3.5mm耳機孔,改用Type-C耳機口,并且吹得神乎其神,宣稱Type-C耳機口可以實現(xiàn)全程數(shù) 字化無損音頻標準,從處理器到耳機接口保證96K/24bit,而且可以實現(xiàn)Hi-Fi級。原理類似的蘋果Lightning接口也是這樣宣傳的。
嗯,聽起來似乎確實很牛逼,不過就一條理由就足讓小編無限吐槽Type-C和Lightning耳機口了。耳機孔和充電口整合在一起是幾個意思啊,插上USB就不能插耳機是要鬧哪樣?!這就和與或卡槽一樣,明明用戶兩樣硬件費用都支付了,憑什么你不讓用戶同時用啊。
不可拆卸電池和可拆卸后蓋卻不可拆卸電池
當 下的各家旗艦手機中,能自由更換電池的智能手機越來越少,大部分都選擇了一體式不可拆卸電池的設計,而且有逐漸向中端手機普及的趨勢。對于這種設計的手 機,愛的人和恨的人立場鮮明。雖然不少廠商在其手機出廠時都宣稱采用了大容量電池,但用過安卓手機的朋友都清楚,無論你搭載了多大的電池,只要你手上那臺 手機的屏幕亮著的時間長一些,用的時間多一些,那就很難逃避“一天一充”的命運,對于頻繁使用手機的用戶來說,一天多充更是成為了家常便飯。
iPhone開創(chuàng)不可更換電池設計的先河
在日常情況下,這種不可拆電池設計的一體化手機,并不會對使用者造成太多的負擔。手機沒電了,將充電器往上一插就了事,等它充滿或者邊充電邊使用都可 以。但是在發(fā)生緊急情況(如遇上自然災害),或者是身邊一時找不到可充電的插座的情況下(例如在長途汽車上),那么這些沒有辦法更換電池的手機就顯得有心 無力了。而且不可換電池設計的手機,在充電接口損壞、電池老化的時候,要支出的維修費用也是相當可觀的。
對于不能拆開后蓋的一體化手機來說,不能更換電池還好,畢竟眼不見心不亂。但對于可拆卸后蓋卻不可拆卸電池的設計,簡直讓人抓狂,我后蓋都拆開了,你就給我看這個?
攝像頭突起
有沒有發(fā)現(xiàn)我們之前吐槽的幾個點(耳機接口、不可拆卸電池)居然都源于工業(yè)設計大師——蘋果。蘋果做出了許多令人稱嘆的設計,也做出了許多令人無法理解 的設計,但是蘋果就是一個偏執(zhí)狂,我們也要為蘋果的偏執(zhí)買單。沒錯接下來的吐槽點還是源于蘋果,蘋果的攝像頭突起簡直是強迫癥心里無法跨越的梗。
蘋果此前的設計一向都是平整化,沒想到打破平整設計的居然也是蘋果自己。蘋果這一設計可謂是蘋果的最大敗筆,蘋果希望在降低機身厚度的同時提升相機能 力,雖然可以理解,但是這實在是太丑了。有失蘋果一貫作風,此外由于突起的攝像頭使得背部不平整,這樣很容易磨損相機模塊,降低相機的品質(zhì),結(jié)果得不償 失。
這一風氣自然也影響了國內(nèi)廠商,既然蘋果都這樣做了,我為何不可。越來越多鏡頭突起的手機竟然也順理成章的出現(xiàn)了。
結(jié)語
再回顧一下本文,小編仍是對這些設計充滿無盡的吐槽,一些看似本該必備的功能設計卻隨著時間發(fā)展被整合、被舍棄,不禁讓人惋惜。不過歷史總是在發(fā)展的,但也 總是在自己挖下的坑里磕磕碰碰,這些設計也許會在消費者的無盡吐槽中得到解決,也許會在下一個優(yōu)秀設計的中被取代。然這些反人類設計真真正正存在于手機發(fā) 展歷史用,留下了污點但也見證了發(fā)展。對于這些反人類設計,你最不能接受哪一個呢?